足球的起源!中國古代蹴鞠
足球號稱“世界第一運動”, 在各類體育項目中影響 最大,但現(xiàn)在很少有人知道足球起源于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今日足球的祖先。蹴鞠的“蹴”是踢的意思, “鞠”是里面填了毛發(fā)的皮球, 兩個字連在一起也就是表示踢球。

宋代牙雕蹴鞠圖
1.源于軍旅
傳說蹴鞠起源于遠古的黃帝時代,是黃帝為訓練軍士而發(fā)明的,當時踢的球有可能是石球。在更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就常發(fā)掘出磨得光滑規(guī)整的石球。
在西安半坡發(fā)現(xiàn)的一座少女墓葬中,有三個石球就放在她腳邊。3000 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人們曾采用一邊跳舞一邊踢球的方式求雨。到戰(zhàn)國時民間開始流行蹴鞠游戲,齊國都城臨淄有不少百姓以踢球自娛,“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蹴)鞠者”。
漢代是蹴鞠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父親就愛好蹴鞠,他“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斗雞蹴鞠,以此為歡”。
漢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率大軍出征匈奴,在塞北艱苦的環(huán)境中經(jīng)常帶領(lǐng)士卒“穿域蹴鞠”,這帶有軍事訓練的目的。漢武帝本人也是個蹴鞠迷,在平定西域后,他下令挑選一批身輕體健、擅長蹴鞠的胡人,安置在離宮別館中,以供隨時為他表演。在看到比賽精彩處,他會球興大發(fā),走入場中踢上幾腳。這時的蹴鞠多是集體的競賽爭搶。
東漢人李尤寫過一篇《蹴鞠銘》對之加以描繪:“圓鞠方墻,仿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灰杂H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zhí)機。”意思是說:圓的蹴鞠方的球場,仿照的是陰陽天圓地方。兩邊球門如月相對,十二人上場各為一隊。場上裁判嚴明執(zhí)法,大公無私犯規(guī)必罰。球場執(zhí)法本應如此,更不必說處理政務軍機。漢代的足球場稱為“鞠城”,四周用方墻圍起來。在皇宮景福殿附近有個鞠城,城內(nèi)有供皇帝登臨的檢閱臺,還有相當于球門半月形的“鞠室”,門前有人把守。比賽結(jié)果以球入鞠室多者為勝。
到唐代,蹴鞠有了新的發(fā)展。
一是出現(xiàn)了“寒食蹴鞠”的民間習俗。每年在寒食節(jié),百姓愛以蹴鞠消閑,個人踢球自娛。蹴鞠和秋千是當時人氣最旺的運動項目。
二是蹴鞠用的球也有了變化。兩片皮制的充毛蹴鞠演變?yōu)橛冒似馄ぶ频某錃怩砭?,里面有球膽,“以動物的尿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
三是漢代的雙球門到唐代演化為單球門,而且球門被提高,架在三丈高的空中,大小只有一尺左右,四周有球網(wǎng)。要將球踢進既高又小的球門難度不小。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時蹴鞠已由軍事訓練項目演變?yōu)閵蕵坊顒?,主要供人觀賞,這就要講究技巧。再則充氣球有彈性,便于踢高。存世的《蹴鞠圖譜》對這種單球門比賽有具體的描述:開球先由球頭(隊長)踢起,經(jīng)過幾腳傳遞再傳給球頭用膝射門,射過球門后對方接住,經(jīng)過幾次傳遞,再由對方的球頭射門。如果一方射門不進,球撞在網(wǎng)上掉下來,只要不落地,可由守門人接住繼續(xù)踢。球員都站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位于場地正中的球門把雙方分開,與今天的排球比賽規(guī)則有幾分相似,但沒有了身體的接觸和碰撞,也就減少了運動的競爭性。
宋代是蹴鞠大發(fā)展的時代。蹴鞠成為高雅娛樂項目,是朝廷禮儀規(guī)定的活動,在外交宴會、冊封典禮上表演,表演時還有音樂伴奏。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酷愛蹴鞠?,F(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宋太祖蹴鞠圖》,就描繪了他與大臣一起踢球的情景。據(jù)明代人考證,這幅圖中在前面踢球的是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光義,后面是大臣趙普、石守信等人。宋太祖的球技非常了得,擅長踢“花式”足球,其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都能接觸到球,動作變化多端,出神入化。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也是個球迷。

宋代蹴鞠紋畫像鏡
在宋代不光是皇帝愛好,不少大臣也有此癖好。宋真宗時期的宰相丁謂擅長蹴鞠,他寫有一首蹴鞠 詩:“背裝花屈膝,白打大廉斯。進前行兩步,蹺后立多時?!睂⑻咔驎r的體態(tài)動作描繪得很傳神。
據(jù)說,秀才柳三復得知丁謂常在相府后花園踢球,便天天去園外等候。終于有一天,丁謂用力過猛,將球踢出墻外,柳三復如獲至寶,頭頂著球入內(nèi)求見。只見他納頭便拜,頭上的球即刻轉(zhuǎn)到肩上、背上,頭抬起時,球又滾到頭巾上,拜揖再三,那球始終在頭、肩、背之間旋轉(zhuǎn)。丁謂嘆為觀止,連連稱贊。柳三復趁機將自己的詩文獻上,被收為門客。

北宋磁州窯孩兒踢球枕
另外,宋代的蹴鞠運動還出現(xiàn)職業(yè)化、商業(yè)化的趨勢,民間產(chǎn)生了職業(yè)踢球人。全國球場林立,踢者如云。司馬光的“東城絲綱蹴紅毬, 北里瓊樓唱石州”,說的是城里人踢球;陸游的“鄉(xiāng)村年少那知此,處處喧呼蹴鞠場”,說的是鄉(xiāng)村人踢球。
2.趨于衰微
到元代,蹴鞠已不被列入宮廷的高雅活動。據(jù)《元史》記載,曾有人在皇帝面前表演蹴鞠,皇帝下旨賞賜。大臣阿沙不花遂進言:“以蹴鞠而受上賞,則奇技淫巧之人日進,而賢者日退矣,將如國家何?”此時蹴鞠已被看作奇技淫巧,并上升到關(guān)乎國家存亡的嚴重程度。
元代官員王結(jié)在其著作《善俗要義》中說:“頗聞人家子弟多有不遵先業(yè),游蕩好閑,或蹴鞠、擊球,或射彈、粘雀,或頻游歌酒之肆,或常登優(yōu)戲之樓。放恣日深,家產(chǎn)盡廢,貧窮窘迫?!彼麆t將蹴鞠看成是毀人家業(yè)的不正當愛好。
盡管在社會高層不受待見,蹴鞠在元代還是有所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女性的積極參與?!磅砭蠄鲋校Q珂巷里,南北馳名,寰中可意??顐?cè)金蓮,微挪玉體,唐裙輕蕩,繡帶斜飄,舞袖低垂?!痹鷧握\《蹴鞠篇和鐵崖先生》詩描寫了女性參與蹴鞠的情景:“江南稚女顏色新,百花樓前蹋繡輪,紅蕖小襪不動塵。不動塵,放嬌態(tài),微風來,舞裙帶?!泵耖g也以觀看女藝人表演蹴鞠為消閑娛樂,“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閑消愁,唯蹴鞠最風流”。不但有女性的個人表演,還有男女對踢。
作為消閑娛樂活動的蹴鞠,自然地發(fā)展成不用球門的散踢,俗稱“白打”。一人踢球叫一人場戶,要求一身俱是蹴鞠,旋轉(zhuǎn)縱橫,無施不可。二人場戶是兩人對踢,有各種花樣,如打二是兩人都要踢兩腳,雜踢則可用各種花樣踢法,上身停球,腳下出球。三人場戶較為流行,是三人角踢,在轉(zhuǎn)動中傳球,一般是一腳,也可以兩腳,傳球無一定之規(guī)。由此遞增,一直到十人場戶。

蹴鞠三人場
從朝堂娛樂降為家庭消閑,蹴鞠的地位開始下降,藝人生活落魄, 也就無心于提高球技。清王朝建立后,提倡騎射、冰嬉(滑冰)等北方體育運動,蹴鞠更不受重視。不過在清代曾出現(xiàn)過一種冰上蹴鞠,即在冰面上幾十人爭搶皮球,“每隊數(shù)十人,各有統(tǒng)領(lǐng),分位而立,以革為球,擲于空中,俟其將墜,群起而爭之,以得者為勝”,但因受制于條件未能推廣開來。蹴鞠這一古老的運動也就逐漸趨于衰亡,在民間被更簡單的體育游戲踢毽子所代替

十美踢球圖
蹴鞠除在中國流行外還曾傳到周邊的一些國家,尤其對日本影響較大。隨著遣唐使回國,蹴鞠在日本流行開來。而且當蹴鞠在中國衰落時,在日本反而更加興盛起來。不少日本天皇就是蹴鞠的愛好者,鐮倉時期的后鳥羽天皇被人尊為“蹴鞠長者”,他曾出面舉辦盛大的“蹴鞠競賽會”。日本蹴鞠是不用球門的白打,著重表現(xiàn)傳接球的準確和控球能力,而且上場的人也較多。
中國的蹴鞠后來是如何傳入歐洲的情況還不清楚。有些西方學者認為足球起源于古希臘,隨著希臘文化的傳播,這一運動傳入西亞,后來又相繼傳到古羅馬等國。不過,近年隨著外國學者對中國古代蹴鞠的研究與了解,已有不少人開始承認足球起源于中國這一事實。
2004 年正逢國際足聯(lián)慶祝百年華誕之際,國際足聯(lián)副秘書長熱羅姆 · 項帕涅在倫敦宣布:“雖然有不少國家都認為自己是足球運動的誕生地,但研究國際足球的歷史學家有確切證據(jù)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