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女子蹴鞠在中國的起源以及發(fā)展:生于唐,繁于宋,亡于清
相比于前面幾篇文章已經給大家介紹過的男子足球,女子足球在世界足壇的發(fā)展則要遠遠晚于男足,女足在當今世界足壇的地位似乎也遠低于男足,不過隨著如今各國政府對于女足比賽的越來越重視以及資金的加大投入,如今的女足聯(lián)賽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也是水漲船高,女足聯(lián)賽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影響著世界足球的進程。
現(xiàn)代女子足球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世界女子的地位一向和男子不可相比,這也導致在足球運動被發(fā)明出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沒有女性的身影,如今的人們對于足球的起源了解也大致只停留在男足這個層面上。我們都知道足球這項如今的世界第一運動起源于古代中國,那么女子足球是否也起源于我國呢?下面小編就來好好和大家念叨念叨女子足球在中國的起源以及發(fā)展。
蹴鞠
蹴鞠
蹴鞠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運動之一,在前面的文章中小編已經詳細為大家介紹了蹴鞠這項運動在中國的起源、巔峰以及衰落。視線回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齊國,有一段時間在齊國的首都臨淄中出現(xiàn)了很多人將一些破布衣服捆成球狀在腳上踢的場景,久而久之這種考驗人身體平衡能力的運動慢慢開始在臨淄流行起來。不久后這種運動也成功吸引了齊國王族的重視,齊王命令下屬將這種球狀運動正式進行改進引入王宮,并且將之命名為“蹴鞠”,這個古老而極富傳奇色彩的運動便這樣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齊國王族觀看蹴鞠比賽
在蹴鞠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中,這項運動幾乎和女子是沒有任何關系的,直到1000多年之后的唐朝才第一次有了女子蹴鞠的身影。
隋文帝楊堅為日后蹴鞠的繁榮做出極大貢獻
隋文帝楊堅
在經過長達400年的中原動亂之后,隋文帝楊堅成功統(tǒng)一了中國,不得不說楊堅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偉大君主,他為中華民族作出的貢獻絕不僅僅只限于將受困于動亂之中的中國重新解救出來,這位英明的皇帝稱帝在之后大力恢復千瘡百孔的中國農業(yè),讓無家可歸,無地可耕的勞苦百姓重新有了立錐之地。
開皇年間的蹴鞠一度十分興盛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隋朝百姓第一次體驗到了安居樂業(yè)的幸福感,隨之一起重新恢復生機的還包括了許許多多的娛樂活動,其中便有當時幾乎已經瀕臨滅絕的蹴鞠運動。隋文帝楊堅準確捕獲到了百姓對于蹴鞠運動的喜愛感,為了加強自己統(tǒng)治的穩(wěn)固性以及百姓對于這個新生朝代的依賴感,楊堅統(tǒng)治期間多次下令大力扶持蹴鞠的發(fā)展,在開皇年間蹴鞠運動一度恢復到了欣欣向榮的繁盛局面。
隋末亂世并未影響到蹴鞠
隋世祖煬皇帝楊廣
盡管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楊廣殘暴無能,昏庸荒唐,他在位沒幾年后就將自己父親整治的大好江山全部葬送,取代隋朝的便是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朝代--唐朝。
隋末的割據(jù)混戰(zhàn)對于蹴鞠影響不大
盡管在隋朝末年中原大地也出現(xiàn)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混亂,不過由于這一段混亂時期并沒有持續(xù)很久,加上唐朝初年的唐高祖以及唐太宗對于民力的恢復把握的恰當好處,蹴鞠運動在這一段混亂的時代中并沒有受到什么太過于嚴重的衰退。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后,大唐王朝迎來了自己歷史上第一個高峰時期--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繼承了自己父親唐高祖李淵所制定的修生養(yǎng)息,尊祖崇道國策,將隋末動蕩混亂的局面進一步平復,到了貞觀初年大唐王朝的國力基本恢復到隋朝開皇年間的水平。
貞觀之治時期中國可謂“萬邦來朝”
唐太宗李世民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雄才大略,知人善用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禮賢下士,關心百姓,自我克制;對外則采取了剛柔并濟的政策。在唐太宗的勵精圖治之下,唐朝國力獲得極大增長,政治,經濟,文化娛樂活動全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這一歷史治世也被后世尊稱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開明性讓女子蹴鞠應運而生
蹴鞠運動再一次蓬勃發(fā)展起來
前面已經提到,在貞觀之治的優(yōu)良歷史背景下各種娛樂活動也煥發(fā)了前所未有的生機,本來就在中國大為流行的蹴鞠運動在這一時間段繼續(xù)獲得大幅上漲,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蹴鞠行業(yè)之中,而中國古代蹴鞠運動的各種官方化規(guī)定也相繼產生,蹴鞠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純娛樂活動轉為半職業(yè)半娛樂運動。
唐朝的蹴鞠成為了全民運動
唐太宗李世民在對于出具的大力鼓勵上和前朝的隋文帝楊堅有非常大的相似之處,同時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非常狂熱的蹴鞠愛好者,在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多次可以看見關于唐太宗出行觀看蹴鞠運動的文字記載。
女子蹴鞠首登歷史舞臺
在皇帝的大力引導以及全國優(yōu)良的蹴鞠基礎下,女子蹴鞠也在中國歷史上首次登上了舞臺。最初的女子蹴鞠運動起源于達官顯貴之中,王公貴族的女兒們看到人們對于蹴鞠運動如此追捧不禁無比好奇,在她們的強烈要求下蹴鞠第一次受到了女性的使用。憑借著統(tǒng)治階級對于女性蹴鞠的認同,越來越多的平民女子也開始投身到蹴鞠運動之中,在貞觀年間的唐朝都城長安中隨處可見女子在玩蹴鞠。
唐朝女子蹴鞠
我們不得不說女子蹴鞠得以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之上和當時貞觀之治的開明性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沒有太宗治理下百花齊放,包納萬物的社會背景,在封建社會中女子蹴鞠想要發(fā)展起來絕非易事。
開元年間的女子蹴鞠開始在全國普及
唐玄宗李隆基
盡管貞觀之治在唐朝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但我們都知道唐朝歷史乃至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巔峰的一段時期并不是來源于貞觀之治,而是來源于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
女子蹴鞠在開元年間逐漸向全國普及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初期勵精圖治,改革創(chuàng)新,在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努力工作下,唐朝國力有了進一步的增長,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娛樂,詩詞,音樂全方面高度繁榮。女子蹴鞠在這一時間段再一次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這項運動也慢慢走出了大唐王朝的幾個繁華城市轉而深入到全國的每個角落,女子蹴鞠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普及到了全國地區(qū)。
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安史之亂
我們都知道,天寶年間的唐玄宗徹底喪失了銳意進取的優(yōu)良精神,他開始沉迷于玩樂,國家政事也一日不如一日,最終在這種情況下爆發(fā)了嚴重影響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爆發(fā)也直接導致唐朝走上了由盛轉衰的道路。不過幸運的是,由于女子蹴鞠運動此時已經完全形成了一套合理運轉的官方體系,所以在唐朝今后百年間并未受到國力衰退的影響。
北宋的女子蹴鞠達到歷史頂峰
《宋太祖蹴鞠圖》(原作為宋人蘇漢臣,現(xiàn)存為元人臨摹品)
唐朝滅亡后,宋朝的經濟又一次達到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最高峰,由于宋太祖趙匡胤以及宋太宗趙光義對于蹴鞠運動的喜愛,蹴鞠運動在北宋初年的發(fā)展相當迅速,無論從制造還是場上的規(guī)則來講都相比于唐朝有了巨大的改進。
北宋十二瓣蹴鞠外觀已經和現(xiàn)在很相似了
舉幾個例子來說,在唐朝以前的蹴鞠都是使用兩瓣尖皮拼湊而成,不過由兩瓣尖皮拼湊而成的蹴鞠質量問題很糟糕,往往不能使用太久便散架破碎了。為了解決這一種情況,唐朝人將蹴鞠有兩瓣尖皮升級為四瓣。不過到了宋朝,經濟發(fā)達的宋朝社會對于四瓣蹴鞠依舊不滿意,宋人經過多番研究之后決定將蹴鞠的制造工藝進一步嚴格化,規(guī)則化,他們不僅將蹴鞠的制造技巧由唐時的八瓣進一步升級為十二瓣,對于皮球的材質以及皮球的重量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宋代制造書籍有云:密砌縫成,不露線角;朝廷對于蹴鞠重量也首次有了明確規(guī)定:正重十二兩。)
宋人蹴鞠
同時宋朝也出現(xiàn)了歷史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當時的人們發(fā)現(xiàn)想要踢一場完整的蹴鞠比賽并不容易,因為人們往往會因為分邊而發(fā)生爭執(zhí),久而久之人們便意識到成立一個專業(yè)的蹴鞠行會的重要性,就這樣,足球俱樂部最初的雛形--齊云社誕生了。蹴鞠運動的規(guī)則化也讓更多的人們加入了進來,其中便包括了女性。
北宋女子蹴鞠
宋朝的女子蹴鞠運動相比于唐朝有了非常明顯的差異,和唐朝女子蹴鞠運動的崇尚力量不同,宋朝的女子蹴鞠往往更傾向于以表演為主,盡管當時也有不少女子蹴鞠的比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但社會對于女子蹴鞠的主流意識還是停留在表演層次上。為了進一步推廣女子蹴鞠的表演形式,宋朝政府委派專人為女子蹴鞠也制定了詳細的章程,女子蹴鞠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女子蹴鞠的衰弱從南宋開始
盡管女子蹴鞠在北宋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時期,但這項本可以影響世界近千年的女子運動卻在南宋一朝走上了極速衰弱的道路。究其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女子蹴鞠的衰落受到了一種誕生于北宋末年,興起于南宋的陋習的客觀影響,這種陋習便是影響中國女子近千年的纏足。
纏足
纏足影響了中國女子超過千年
纏足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項陋習之一,這種習慣大致意為將女性的雙腳用布緊緊纏裹住,久而久之在外力的影響下女子的雙腳慢慢發(fā)生畸形,最后完全成了所謂的“三寸金蓮”(宋時并無三寸金蓮的說法,這種稱呼第一次出現(xiàn)在明朝)。盡管纏足的陋習在南宋一朝還沒有完全普及開來,但當時逐漸形成的“以小為美”的錯誤審美觀卻讓不少熱愛蹴鞠的女性望而卻步,即使她們沒有纏足但也不敢再踢球了。在這種嚴厲的社會背景下,女子足球運動在南宋走上了衰落之路。
元朝蹴鞠運動的整體衰弱
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到了元朝,女子蹴鞠在當時的社會地位進一步下降,小編認為女子蹴鞠在元朝的進一步衰退有兩大原因,第一個便是前面已經跟大家介紹過的纏足陋習;而第二個便和元朝政府對于蹴鞠的歷史態(tài)度有關。
元朝政府在全面控制中原地區(qū)之后發(fā)布了一項對于蹴鞠運動的發(fā)展影響深刻的政策:明令禁止。這四個字幾乎讓蹴鞠運動在中國歷史上陷入了萬劫不復的絕境。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很難再見到蹴鞠運動的身影,男子蹴鞠漸漸由大眾化的娛樂活動轉為“偷雞摸狗的地下運動”。
女子蹴鞠在元朝淪落到“煙花柳巷”之中
就當男性蹴鞠在元朝社會中走入絕境之時,女子蹴鞠的境遇同樣不會好太多,不過元朝的女子蹴鞠卻潛移默化地往一種歷史上從未出現(xiàn)過的形式發(fā)生了轉變--即變成了招攬客人的“能力展示秀”。
元朝女子蹴鞠多作為表演而出現(xiàn)
當時的妓女們?yōu)榱四軌蛭凸俚年P注往往都會去學兩下蹴鞠,不過這時候蹴鞠的形式已經和唐宋時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往人們所追求的輕裝上陣以及揮汗如雨全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妓女們盛裝出席上臺表演,蹴鞠運動在這一時期完全淪為了利益活動的犧牲品。
《妓女蹴鞠》作者薩都刺
在當時元朝著名詩詞作家薩都刺便將他所看到的元朝女子蹴鞠形象寫入到了元曲《妓女蹴鞠》之中,在《妓女蹴鞠》中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那個時代女子蹴鞠運動發(fā)展停滯的無奈情況。
明朝的女子蹴鞠
明朝蹴鞠運動
明朝成立初期的一段時間中,蹴鞠運動曾經在中國社會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復蘇,女子蹴鞠運動也漸漸脫離了之前的煙花柳巷轉而重新被大眾所接受。不過就當明太祖朱元璋完全平定了邊疆戰(zhàn)事轉而開始制定國策之時,這種原本欣欣向榮的蹴鞠發(fā)展局面也戛然而止。
明太祖朱元璋
熟悉朱元璋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這個人復雜的性格,毫無疑問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富遠見,最具有規(guī)劃性的皇帝之一,不過與此同時他性格中的疑心多慮也在這樣的性格特點下進一步被放大,朱元璋在他統(tǒng)治期間為大明朝制定了一套詳細而且周密的國策,在他的想法中只要他的子孫后代按照他所制定的政策嚴格的執(zhí)行下去,大明朝就一定能保萬世永安。
明朝女子蹴鞠集中于達官貴人之中
在這樣的性格背景下,任何的娛樂活動在朱元璋看來都是一種僭越的表現(xiàn),蹴鞠運動也在明朝初年短暫的復蘇后再次走向了衰弱,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女子蹴鞠運動的發(fā)展也首次超過了男子蹴鞠,不過那時候的女子蹴鞠往往更集中在達官顯貴人群之中,女子蹴鞠運動在中國底層社會中的亮相機會則越來越少。
清朝初年蹴鞠的短暫復蘇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和元末明初的過渡期有些類似,在清朝統(tǒng)一中國的前期階段蹴鞠運動又一次出現(xiàn)了短暫的復蘇期,不過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對于蹴鞠運動的態(tài)度則更加堅決的反對,他曾經多次在批示大臣的奏章中表示要對蹴鞠運動“嚴加檢查”。順治皇帝對于蹴鞠運動的排斥也非常容易理解,畢竟當時蹴鞠運動往往需要聚集三四十個人才可以完全進行,尚未在中原地區(qū)站穩(wěn)腳跟的清朝自然對于這種聚眾的行為十分提防,所以順治皇帝對于蹴鞠運動的嚴厲禁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
纏足的全面普及讓女子蹴鞠正式滅亡
如果說在元明兩朝女子蹴鞠運動依舊存在于極少的一部分人群中的話,清朝的女子蹴鞠則正式消亡于歷史長河之中,其中既包含了清朝統(tǒng)治階級對于蹴鞠運動的嚴厲禁止,但更為關鍵的一個因素便來自于在清朝大肆普及的纏足陋習。
纏足的形成和宋明理學的推動有很大關系
前面已經提到纏足這一項陋習起源于北宋末年,不過在南宋,元兩朝中并沒有完全得到普及,在對于這兩個朝代史料以及古墓的探查中我們可以明確的肯定當時絕大部分的女性依舊沒有接受纏足這一陋習。
康熙皇帝禁止纏足的政策也以失敗告終
到了明朝中后期,纏足運動在中原地區(qū)徹底普及開來,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推行以及當時對于女性的扭曲審美觀,這種行為在明朝末年幾乎已經滲透到每家每戶,明朝滅亡之后清朝統(tǒng)治者曾一度嚴厲禁止纏足,不過那時候纏足這一陋習已經深入百姓骨髓之中,此時想要廢止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了,于是在康熙七年無奈之中的康熙皇帝也只能正式下令對于纏足罷禁。
纏足的全面放開幾乎已經正式宣布了女子蹴鞠運動的死刑,自康熙一朝之后女子蹴鞠在中國社會中完全絕跡,這項影響中國女子一千年的古老運動就次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后話
蹴鞠滅亡于乾隆年間
盡管在女子蹴鞠滅絕之時男性蹴鞠依舊存在,但此時的男性蹴鞠運動也已經走到了懸崖的邊緣,順治皇帝在位期間所發(fā)布的一系列對于蹴鞠運動的嚴厲監(jiān)察運動讓這項運動以及幾乎銷聲匿跡,而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則正式發(fā)布了對于蹴鞠運動的明令禁止政策,這項起源于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運動也在清朝乾隆年間正式消亡。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