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踢球,我們才是老祖宗
文/林巖

古人稱呼足球運動為“蹴鞠”,亦稱“筑球”、“蹋鞠”、“踢圓”,“蹴”的意思是用腳踢、踏,“鞠”就是以皮革縫制,里面充實著米糠的圓形皮球,和現代足球極為相似。
“蹴鞠”即踢皮球,是一種古老的戶外體育活動。
現代足球即起源于我國的“蹴鞠”,經由中東傳入世界各地。
“蹴鞠”的發(fā)源地在山東臨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開始流行“蹴鞠”活動。
《戰(zhàn)國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p>
兩千三百多年前,齊國都城臨淄繁華富庶,百姓家境殷實,倉廩實而知禮儀,知游戲,生活富足了,一些民眾就開始玩音樂、博彩、斗雞、放狗、踢皮球。
秦朝統(tǒng)一六國,蹴鞠活動出現了短暫的沉寂。
西漢王朝建立之后,蹴鞠再度興盛起來。
不過,原本為市井百姓的戶外運動,演變?yōu)橘F族的宮內運動。
《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把老爹劉太公接到長安城,尊為太上皇。
劉太公此前居住在沛縣鄉(xiāng)下,自由散漫慣了,在皇宮里很憋屈。
劉邦為了讓老爹開心,于是就在長安城東一百里處仿照沛縣豐邑的規(guī)模,修筑了一座小城,派人陪著劉太公在小城里“斗雞、蹴鞠為歡”。
蹴鞠很快在貴族圈里流行開來,《鹽鐵論》記載:“貴人之家,蹴鞠斗雞”,以為樂事。
漢武帝也是一位球迷,《漢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喜歡“雞鞠之會”,就是在宮中觀賞斗雞和蹴鞠比賽,其寵臣董賢家中還豢養(yǎng)了一些善于踢球“鞠客”。
漢朝時期還出版了體育專業(yè)書籍《蹴鞠二十五篇》,當時被列為“兵書”范疇,用以訓練士兵的身體靈活性和忍耐力。

漢朝有個最狂熱的球迷叫項處,《史記》記載:著名醫(yī)生淳于意曾給項處把脈,確診為腎虛,叮囑他不要劇烈運動,要注意休息。
項處一天不踢球就五脊六獸的,于是不聽醫(yī)生的勸告,結果一場球賽之后,劇烈運動后嘔血不止,猝死綠茵場上,這是我國有文字記錄以來,最早死于足球場上的球迷。
唐朝時期,皮球的制作技術有了革命性的改進,把原來兩塊皮革縫制的皮球改為八塊尖形皮革縫制,皮球比從前更接近圓形。
皮球以動物尿[suī]泡(膀胱)取代原來的充實物米糠、毛發(fā),尿泡吹入足夠的氣體,使得皮球更輕盈了。
“噓氣閉而吹之”的蹴鞠更加接近于現代的足球,唐代改革版的皮球是世界上最早的充氣足球,比十一世紀英國人發(fā)明的充氣皮球要早三、四百年的時間。
充氣的皮球可以踢得更高,球門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之上,中間“絡網為門以度球”,是不是更像現代球門的攔網?漢朝的蹴鞠比賽瘋搶足球,更接近于搏斗。
唐代蹴鞠比賽是雙方運動員不接觸,被球門隔著,很像現代的排球比賽,雙方以射門“數多者勝”。
唐代的蹴鞠由于缺少雙方運動員的身體對抗,觀賞性很強,而運動量大大降低。
由于直接對抗演變?yōu)殚g接對抗,體力消耗減輕,很多女子也開始參與蹴鞠比賽。
唐朝后期,蹴鞠運動已經十分普遍,詩人杜甫在《清明》一詩中有詩句:“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
這一傳統(tǒng)體育運動一直流傳至兩宋時期。
北宋皇帝熱衷足球,足球先生高俅踢得一腳好球,憑借球技混進皇宮大內,成為宋徽宗的寵臣。
宋代蹴鞠變?yōu)椤笆闫て龀伞闇愂謭A”,更加渾圓,而且縫制工藝精湛“密砌縫成,不露線角”。
宋朝開始出現私人組織的蹴鞠俱樂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齊云社”,亦稱“圓社”,組織各類對抗賽,宣傳推廣蹴鞠運動。

元朝出現了男女混合的蹴鞠比賽,戲劇家薩都刺在散曲《妓女蹴鞠》中記述:“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云天下圓”,那一時期的女球員大部分為青樓女子。
元朝末年,蹴鞠逐漸和賭博、淫樂扯上關系,朱元璋對此深惡痛絕,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嚴禁士兵踢球,卻沒有改變蹴鞠的娛樂性。
明清時期,由于朝廷的禁絕態(tài)度,直接導致蹴鞠運動逐漸萎靡不振,清朝中晚期,傳統(tǒng)的蹴鞠逐漸被現代足球取而代之。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