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器材革命最終帶來技術革命,這種說法你認同嗎?
如何理解羽毛球器材革命最終帶來技術革命?
(槐序)
天堂有羽(《羽毛球》特約編輯):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先把革命的內容講清楚。我所認為的器材革命是“木拍——金屬拍——碳素拍”,因此,它們帶來的技術革命是網球派生——力量下壓——短發(fā)力化。
這要從羽毛球的起源談起。在它出現(xiàn)后的相當長時間內,羽毛球運動被認為是縮小后放進室內的網球運動。這也要拜起源地英國終年霧雨的氣候所賜,才會想到把戶外的網球運動搬到室內馬廄里舉行。因為天氣與空間限制,從傳統(tǒng)網球運動,結合從印度回來的英國軍官建議的普納運動,最終派生出了羽毛球運動。
當羽毛球拍跟網球拍都是純木制幾乎一樣重、上面拉的線也一樣緊不起來的時候,打羽毛球就只能跟打網球一樣,一樣大發(fā)力,簡單說就是動作大、節(jié)奏慢,力量沒有辦法爆發(fā),只能緊拉慢吊打落點,進攻什么的都少之又少。當時的速度球或許只能跟我們現(xiàn)在的點殺球相比較,當年的人認為羽毛球運動很紳士,所以這項運動發(fā)源在紳士國家英國,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金屬材料開始進入羽毛球拍制造,這是第一次器材革命。這個時期,球拍的中桿開始變成金屬的,開始允許你瞬間傳導更大的擊球力量。于是,我們看到當年的一些資料,像湯仙虎用木框鋁桿拍已經可以殺上網了。這個我們司空見慣的技術,在手握一支一百多克、現(xiàn)在看起來非常笨重的球拍時是多少不容易。你有機會找一支120至150克重的特殊加重訓練拍,拉個19磅上場,我保證你會一點進攻的想法都沒有,只會想著如何不受傷。我覺得湯仙虎先生像是我們這個時代穿越回去的人,不僅在器材受限制的年代就發(fā)展出后場下壓技術,同時也在國內力量訓練理論幾乎空白的時候,就開始強調核心肌群的訓練。
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碳素球拍誕生,讓羽毛球運動跑步進入“后現(xiàn)代”。這個時間仍然可以分成兩階段,里程碑大概是2003年世錦賽男單決賽夏煊澤對黃宗翰,一個人拿cab20,另一個拿cab21,被稱為圓頭球拍的閉幕之戰(zhàn)。其實,何止球拍,這也幾乎是黃宗翰那一代隊員所代表的長發(fā)力技術派開始走下歷史舞臺。我的一個朋友是國家級裁判,他說他最不喜歡執(zhí)裁黃宗翰的比賽,原因只是黃的打球動作不好看。當時我沒懂他的意思,后來聽說是因為黃的動作偏大、發(fā)力路徑偏長。黃宗翰作為一名老將,是在老派教練的訓練下出道的。當年的羽毛球運動節(jié)奏沒那么快,發(fā)力路徑長,引拍動作大,尤其強調拉吊技術的單打,劣勢還不是特別明顯,還能打成一個千年老二。但后期羽毛球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這成為了制約黃宗翰的最根本的技術瓶頸。后現(xiàn)代的羽毛球運動,跟李小龍倡導的武術中的“寸勁”一樣,都追求發(fā)力方式的短平快?,F(xiàn)在的網紅教練老李(李士偉)同樣強調短發(fā)力,他在教學視頻里強調拉后場,引拍時一定不能向后倒拍倒得太厲害。同樣的錯誤,李在福教練的描述是,過度旋轉會毀了你的擊球,這個動作相當于網球上手球中的“搔背”。雙打的變化就更加明顯,如知乎大神逾暉所總結的,以前的雙打即視感是如吳俊明、陳甲亮一般一直后扣前封,而現(xiàn)在的即視感是像享德拉、阿山一樣一直在前場糾纏。
后現(xiàn)代的羽毛球器材,讓球拍越來越輕,強度越來越高,拍線越來越緊,擊球節(jié)奏越來越快。這些主客觀因素進步后,羽毛球運動才能全面消除網球派生的跡象,成為一項更有個性的運動。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