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自由問題,關(guān)于它的爭論從沒間斷,只是角度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自由問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晚期的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首先對自由問題進行了闡釋,他把自由問題作為他道德哲學中,所面臨的最主要的一個問題。
在伊壁鳩魯之前,原子論的創(chuàng)立者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的思想中包含著嚴格的決定論,他們認為世界由原子構(gòu)成,并且所有原子都在虛空的空間中,按照嚴格的自然法則規(guī)定的路線運動著。
而伊壁鳩魯卻從中認識到原子論的絕對決定論,與原子的能動性無法共存。他認為“原子永遠不斷在運動,有的直線下落,有的離開正路”,盧克萊修也在《物性論》一書中,論證了原子自動偏斜的觀點。

這種原子自動偏斜現(xiàn)象的發(fā)生,擊垮了原子因重力必然下落的決定論,使得能動和自由變成一種可能。因此,伊壁鳩魯認為人的自由問題,就在于原子具有偏斜的性質(zhì),可以說它為人的自由意志提供了一種本原性的思考。
伊壁鳩魯創(chuàng)造出原子的偶然的突然轉(zhuǎn)向這一概念,就是試圖以此來說明靈魂的運動,至少在某種意義上是不確定的,因此人是自由的。
伊壁鳩魯主義的代表盧克萊修十分重視伊壁鳩魯?shù)摹霸悠薄崩碚?,他認為原子的任意偏斜運動就使它成為超出決定論的絕對的獨立個體,同時闡釋了人意志的自發(fā)性力量,它是我們超越自然狀態(tài)進而自由行動的天賦力量的根源,因此自由概念便在原子的運動當中生成了。

盧克萊修將人的內(nèi)在意志與自由行動連接起來,認為自由的獲取來自于內(nèi)在意志所具有的,打破必然命運束縛的內(nèi)在能力。
另外,伊壁鳩魯學派的克呂西普,則試圖論證了自由與必然的關(guān)系問題。在他看來,雖然人在能力之外有一種必須服從的規(guī)律性,一種不由人決定的外在必然性,盡管它是自然界完善的和根本的原因,但是克呂西普卻把這種原因,理解為事物運動的“輔助因”。
在克呂西普看來,作為世界根本原因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并不能抹殺人的自由意志與自我決定,人完全可以在必然性世界中獲取自由??梢哉f,古希臘晚期伊壁鳩魯學派對自由意志、自由與必然的關(guān)系以及自由實現(xiàn)問題的思考,都對休謨的自由理論有著重要的基礎(chǔ)性的影響。

在中世紀神學思想中,對自由問題的關(guān)注點,主要放在上帝與自由意志之間的關(guān)系上來討論的。因為上帝作為一切存在的創(chuàng)造之主,使得一切事物原因的終極解釋都必須回歸到上帝中去。
神學家們?yōu)榱私鉀Q上帝的全善全,能與人的罪惡的來源之間的矛盾,預設(shè)了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基督教神學的教父奧古斯丁,對自由意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對后世的哲學家影響很大。
在奧古斯丁的著述《論自由意志》中,他系統(tǒng)地論述了罪惡的原因,認為罪惡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自由意志。他提出人“也能利用自由意志犯罪,但我們不應該因此相信上帝,給人自由意志是為了人能犯罪。人不可能無自由意志而正當?shù)纳?,這是上帝之所以賜予他自由的充分理由”。

對于自由意志的思考,奧古斯丁首先肯定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萬事萬物,包括人的自由意志在內(nèi)都是完善的,上帝把自由意志賦予人,是因為人沒有自由意志就不能超越萬物,而成為人本身,而不是讓人利用自由意志來作惡,如人作惡,那不是上帝的責任,而是人濫用自由的結(jié)果。
奧古斯丁對自由問題的理解,主要體現(xiàn)在人的原罪與自由意志的討論上,承認人的行為選擇是出于人的自由意志,并對做出行為的后果承擔道德責任。
盡管西方中世紀被視為“黑暗的時代”,但是這一時期關(guān)于自由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并未停止。即便在宗教神學中,自由問題仍是它所討論的一個范疇,更多關(guān)注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問題,只是與人的自由意志相對應的是上帝。

到文藝復興時期,自由意志問題依然作為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家們所討論的哲學對象,但逐漸在擺脫絕對意志的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的決定作用,而是抬高了人的意志自由能力,將絕對自由賦予給了人自身。
但丁就提出了以主觀意志為核心的自由思想,認為人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判斷做出選擇,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人的自由就是指人自由判斷的能力。
此外,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對自由意志問題也做出了如此思考,他關(guān)切人意志的主動性,認為這是承擔道德責任的前提。他提出“若意志不自由,罪就不會被怪罪,因為若沒有自愿行為,罪就會停止,還有,意志錯誤或約束的本身即是罪的結(jié)果?!?/p>

也就是說,只要人的善惡行為不出于自我選擇的結(jié)果,不由人的意志決定,而是受制于外界必然性的決定,人就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不必受到道德的懲罰。
由此可以看出,意志的自由問題,一直是討論自由問題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無論中世紀還是文藝復興,對于它的爭論似乎從沒有間斷過,只是思考的角度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中世紀的神學家是在肯定上帝的前提下,探討人的自由意志問題,并把自由意志與人的原罪結(jié)合在一起來思考。
在文藝復興時期,多數(shù)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家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意識到人獲得自由的重要性,把自由意志認定為人自身所具有的選擇能力,使自由意志從宗教神學的高度降到普通的人的層面,強調(diào)人的自由、價值和尊嚴,極大地促進了自由思想的發(fā)展,為休謨的自由理論提供了充分的思想資源。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