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科普一下百事3娛樂下(2023已更新(今日/知乎)

牌坊是唐朝開始出現(xiàn)于城市,既有大門標志功能,又有表彰功德作用的特色建筑。作為始建于唐代的歷史文化名城,昆明從明代以后,就在背倚五華山,前臨滇池,坐北朝南的城內外,相繼建造了不少木石磚瓦牌坊。以清道光《昆明縣志》所附的城內街巷圖、城外街巷圖來看,麗正門外的城南之地,有忠愛坊、金馬坊、碧雞坊。由麗正門進城,從南往北,可以看到太傅坊、天開云瑞坊、滇南首郡坊、長春坊、文明坊、世恩坊、五華坊、萬壽無疆坊等。城北也有幾座頗為壯觀的牌坊。東北面,有圓通寺的圓通勝境坊;西北部,在科舉考試的貢院,矗立著騰蛟坊、起鳳坊。一些史志記載,昆明城內外還有不少為旌表忠孝節(jié)義建造的牌坊,比如崇孝巷內,就有一座孝子坊。

昆明金碧交輝景觀的緣起與傳說
在昆明眾多牌坊中,最負盛名且至今可見的牌坊,當然是老昆明正南門外,以品字分布的忠愛坊、金馬坊、碧雞坊,它們被昆明市民稱為“品字三坊”。如以歷史緣起來說,金馬坊、碧雞坊最為悠遠,也最為知名,是昆明公認的標志性建筑。今日金馬坊、碧雞坊所在的金碧廣場上,立有金馬坊和碧雞坊簡介碑,對二坊的源流以及所形成的傳奇景觀有簡要的記述:
金馬坊、碧雞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間,位于當時昆明城南通往京城的大道上。二坊東西相對,東稱金馬坊、西稱碧雞坊,相隔數(shù)十米。其名稱、方位對應著昆明兩座重要的名山:金馬山和碧雞山。金碧路便是得名于此。
昆明金馬碧雞的傳說源遠流長?!稘h書·郊祀志下》記載:“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睗h宣帝聽說后,派大臣王褒前來祭祀。王褒因病未能抵達云南,留下了《移金馬碧雞頌》以祭之。明初,昆明筑磚城,修造二坊,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對“金馬呈祥,碧雞獻瑞”的期盼。
傳說,此二坊建立后,每逢丁酉年中秋這一天的酉時,兩坊的倒影就會相交。屆時,太陽西落而月亮東升,太陽照著碧雞坊的倒影在地面上向東慢慢移動,月亮照著金馬坊的倒影在地面上向西慢慢移動,最后,兩座牌坊的倒影相接,形成“金碧交輝”的奇景,成為“昆明八景”之一載入史冊。
金馬碧雞坊在歷史上曾多次被毀,又幾經修葺,始終是昆明城市的重要標志。1657年,“大西”政權孫可望部進攻昆明城,二坊毀于戰(zhàn)火。清康熙年間對二坊按照原樣進行了重建。清咸豐七年(1857年),金馬、碧雞二坊再次被毀。清光緒十年(1884年),云貴總督岑毓英發(fā)動昆明各界捐款,再次重建金馬碧雞二坊。20世紀70年代,昆明城市擴張,二坊被拆除。

金馬與碧雞的傳說,一直在昆明人心中流傳,早已成為昆明的象征。1998年,昆明市人民政府為彰顯昆明歷史文化,應廣大市民的要求,在原址恢復重建了金馬碧雞二坊。
這塊橫臥的碑,點明了金馬碧雞二坊因傳說而生,又因傳說中的“金碧交輝”奇觀躋身“昆明八景”之列,為古今共賞。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在內,名目繁多的“昆明八景”,一般都是可游、可觀、可賞的實景。“金碧交輝”如果只是傳說,會成為一景嗎?
昆明地方掌故專家羅養(yǎng)儒的解釋
云南文史研究館館員羅養(yǎng)儒花十年精力,于1959年春,在81歲高齡之際,寫成長達20卷,列目486篇,共50余萬字的云南地方史料掌故著作《紀我所知集》。該書多處說到金馬坊、碧雞坊,極稱“建筑此二坊之大匠,真是能手,其考求日月躔度之精微,實為后世星術家所不能及”。羅養(yǎng)儒還以《昆華八景中之金碧交輝》專章記述、解釋“最難得見”的“金碧交輝”景觀:

昆華八景為:五華鶯繞、螺峰疊翠、金碧交輝、翠湖春曉、虹山倒影、云津夜市、壩橋煙柳、官渡漁燈。按此八景,在今日多名存而實去……八景中又以金碧交輝一景為最難得見?,F(xiàn)出此景,須秋分節(jié)在酉年之中秋日,屆臨酉時,日西落而月東升,日月對正而兩光相射,日射碧雞之坊影到地,向東而進,月射金馬之坊影到地,向西而進,漸湊漸近,兩影相接,故曰金碧交輝。但日月躔度,須經六十年而始有此一日。

隨后,羅養(yǎng)儒講述了近200年間,昆明人兩度于丁酉年中秋,圍觀“金碧交輝”奇景的情況。
一是聽前輩說起,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年)中秋節(jié),昆明城不少人來到金馬坊、碧雞坊所在的三市街口,駐足觀看傳說中的“金碧交輝”景觀:“到酉正初刻二分,果見兩個坊影現(xiàn)于地面。金馬坊影則較碧雞坊影為淡,然不模糊,初則相距在二丈有余,然不及二分鐘之久,兩影即各向前進而接合,但一經接合,兩影便漸次消滅。”
這就是說,1837年9月14日(丁酉年八月十五,此日非羅養(yǎng)儒所記述的秋分,當年秋分是在八月二十四)18時30分,日月映照碧雞坊、金馬坊,產生濃淡不一的影子,從相距兩丈多的地方,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相互移近,相交數(shù)秒,兩影即淡化消失。
二是羅養(yǎng)儒19歲之際的1897年9月11日。這天又值丁酉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中秋。這天,昆明城中人士,“多往是處佇觀奇景,詎意兩坊影在地面相趨,趨近至約距尺許處,便光消影滅”。等待了60年的“金碧交輝”景觀,并未如期出現(xiàn)。羅養(yǎng)儒對此作了解釋:“窮究其理者,決云岑之修此兩坊,或高度未符原式也,其說近是?!边@是說,1897年這個丁酉年中秋(當天也非羅養(yǎng)儒所記的秋分。當年秋分在八月二十七),金馬坊、碧雞坊倒影未能交輝,很有可能是因為清咸豐七年(1857年),金馬、碧雞二坊被毀后,云貴總督岑毓英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主持重修時,改變了兩坊的高度所致。但抗戰(zhàn)時期的一則記錄,否定了羅養(yǎng)儒的這一猜測。
文史學家朱偰對金碧交輝景觀的見證
歷史學家朱希祖的長子朱偰(1907—1968年),是一位經濟學家、文史學家。朱偰秉承家學,精研文史,在德國柏林大學獲得經濟學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后出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朱偰在財政、金融、文學、史學、考古等諸多領域,成就斐然,著述豐贍。著名的《金陵古跡圖考》就由他撰寫。朱偰還愛好旅游,寫有大量游記。1946年9月,朱偰出版了自己的第四部游記著作《漂泊西南天地間》。這部游記選錄了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朱偰“播遷入蜀,戎馬關山,歷程萬里,行蹤所及,遍西南各省”后寫下的26篇游記。其中記載了他于1945年、1946年之間,“六過昆明,登龍門,臨滇池,陟雪山,越云嶺”,有感于“金馬碧雞,爭高競勝,滇池洱海,鐘靈毓秀”,寫下的《越行散記》《重游滇越》。其中就記錄了在昆明看到的“金碧交輝”景象。

朱偰于1945年9月19日清晨8時,從重慶乘坐飛機,上午10時30分抵達昆明機場。朱偰在游記中寫道:“抗戰(zhàn)以來,余遍游川、康、黔、桂、湘各省,獨未至滇。今游昆明,得償所愿?!敝靷膶ッ飨蛲丫茫竭_昆明后,下榻東寺街底柳壩橋一號,傍晚就抽空出門參觀游覽。朱偰到昆明的第二天,正是乙酉年中秋佳節(jié),天高氣爽,秋色極佳。下午,朱偰“乘吉普車由環(huán)城公路經西站,向西山行”,“作西山及龍門之游”。
此次中秋之游,朱偰的一大心愿是登龍門,俯瞰五百里滇池。因而到了華亭山,參觀云棲寺后,就徑駛龍門。在達天閣,走上半圓形的石臺,欣賞“左峙碧峣,右連???,下臨滇池,茫茫五百里,盡在目中。其下即千丈巖,絕壁懸空,下臨無地,飛鳥翱翔,盡出其下,俯仰之間,迥出風塵之外;而仰觀太極峰,則猶高高無極”之勝景。朱偰“披襟當風,心曠神怡”,寫下了七律一首:
海天一色遠山平,千頃波光照眼明。
日月回環(huán)通帝座,星辰倒影入蓬瀛。
鳥從云母屏中過,人向琉璃鏡中行。
極目滇池看不盡,孤舟今夜月華清。
隨后,趕回昆明城的朱偰,記錄了目睹的一處傳奇景觀:
向晚歸抵昆明金馬碧雞坊,觀“金碧交輝”之景。二坊東西相對,時皓月初生,日落未盡,日月光華,互相輝映,金馬碧雞之影,遂相交錯,故有此景。余向聞人言,未之深信,今日目睹,始覺其真。此亦昆明一景也。
朱偰在1945年9月20日(乙酉年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傍晚,目睹了傳揚數(shù)百年的昆明人文景觀重現(xiàn)后,寫下這段文字,或許只算孤證,但應該可以說明:昆明金馬坊、碧雞坊的“金碧交輝”景觀,并非只是傳說,也不是只有60年一遇的丁酉年中秋傍晚,才能呈現(xiàn)于金馬坊、碧雞坊之間的平地上。當今重建后的金馬坊、碧雞坊,能否重現(xiàn)這一景觀,或可拭目以待。(云南日報 耿嘉)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