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監(jiān)宣讀完圣旨后所說的“欽此”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在許多熱播的清朝題材影視劇里,我們都會見到太監(jiān)公公宣讀圣旨的場面。每當太監(jiān)宣讀完圣旨后,就會大聲而悠長地說出兩個字“欽此”。跪著接旨的人,聽到這兩個字后,一定磕頭謝恩,然后站起來,恭恭敬敬地接旨。
整套儀式,到此結束。
太監(jiān)宣讀完圣旨后,真的會大聲地說“欽此”嗎?
欽此一詞,象征皇帝到此親自頒布詔書(親臨此地)。舊時對帝王的決定、命令或其所做的事冠以“欽”字,以示崇高與尊敬。如:欽此欽遵(舊時閣臣代皇帝批閱奏章或朝臣向皇帝啟奏時使用的語言,指圣上旨意在此,領旨者遵命而行)
欽,意為敬。欽此,意即恭敬地引文至此。其專用于引述皇帝諭旨之后,表示引文結束。故欽此二字實際上亦起到現代標點中句號與后引號的作用。與“等因”、“等情”、“等由”相比,只不過“欽此”僅用于皇帝的語言、旨意之后而已。如:“雍正拾貳年伍月拾陸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本渲小霸摬孔h奏”即是皇帝的諭旨。與欽此相關的用法,尚有“欽此欽遵”一語。若單獨引敘諭旨,結束加“欽此”二字。如果在引敘諭旨結束之后,緊接著便交待遵辦情況,則欽此處多用“欽此欽遵”。此語可謂承上啟下,即以表明引文的結束,又表明對諭旨遵辦情況敘述的開始。如:“欽奉世宗憲皇帝諭旨:李梁園實授之處不準行。欽此欽遵。隨經前司移行確查實在政績在案。”此例句中,“欽此欽遵”之后的文字,正是對“諭旨”遵辦情況的具體交待。
所謂圣旨,即諭旨的一部分。如果是皇帝主動頒發(fā)的命令,就叫上諭;如果是針對大臣奏事而下達的指示,就叫圣旨。所以,那種聽了太監(jiān)宣讀圣旨還一臉懵逼的現象,在現實中絕對不可能會發(fā)生。你對自己匯報的事情,心里就沒點逼數嗎?
諭旨是不是都是皇帝老人家親自書寫呢?當然并不是?;实廴绽砣f機,每天都要處理堆積如山的奏折,怎么可能每一道諭旨都親自書寫。
還有一種另紙專門書寫的上諭,稱為“朱諭”,有皇帝親書,還有他人代書的。皇帝朱批和朱諭又多以“特諭”結尾。
再說皇帝的書面諭旨。最重要的是以皇帝名義所頒布的正式文件,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詔書,其種類很多,有即位的,有關于政務的,有賞封的敕書、誥命,有公布殿試進士名次的大金榜,等等。由此可見,以上所說的諭旨似乎與“欽此”沒什么關系。
從元代初期開始就正式使用“欽此”二字了。
明洪武初,朱元璋稱帝后,也使用“欽此”。 清同治《深州風土記》有《明洪武學校格式碑》碑文記載:
洪武二年十月廿五日,左丞相宣國公欽奉圣旨:“今后立學校,春秋休要祭祀。設科分教,禮樂射書數,恁每定擬來。欽此?!睍∨_部官逐一議擬,于十月廿七日早朝奉天門,奏奉圣旨,節(jié):“該學校合行的勾當,教秀才每用心講究著行。欽此?!睔J依會議定擬到各項事理,洪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中書省楊右丞、陳參政、睢參政、右司郎都事、禮部崔尙書于奉天門東板房內奏奉圣旨:“準。教定立罪名,同這格式,各處學校都鐫在石碑上。欽此?!?/p>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留言!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