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的規(guī)則和足球有很多不同,為什么說足球起源地在中國?

國際足聯(lián)給中國淄博臨淄頒發(fā)的證書,寫道:“China - the cradle of the earliest forms of football”,如果是根據(jù)英文字面意思翻譯過來是“最早的足球形式的發(fā)源地”。
“足球和這個世界一樣古老······人類一直都在踢球,只是方式不同,從最原始的踢球到處跑,一直演變成今天的足球?!薄皣H足聯(lián)主席布拉特(Sepp Blatter,1936- )人類一直都在踢球嗎?請原諒布拉特先生的夸張修辭,別太當真。要踢足球,至少需要兩條腿。雙腿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出現(xiàn)后,手和腳充分分化,不僅可以撓、推搡,還可以踢、接、拋,這大約是200萬年前的事了,但世界比這古老多了。那球呢?請原諒布拉特先生不夠嚴謹,古埃及人可能踢過用針線縫制的球,但象形文字和壁畫只能看出是用手拋的。的確,人類很久以前就會踢水果和葫蘆,無聊時也踢石頭和小石子,甚至會踢骷髏頭,或是任何大自然里像球的東西。這一連串動作太爽了:發(fā)現(xiàn)一個球形東西,想象它飛行的拋物線,調整身體重心,一個大腳。更美妙的是踢中的那一瞬間,通過腳把力量和動作傳遞給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它飛向空中,掠過地面,命中目標,或者落地彈跳、翻滾、沿著意想不到的軌跡運行。這不是足球,只能叫游戲,沒有規(guī)則,也沒有具體目的。如果這叫足球,那躲貓貓都可以叫戲劇了。當然,這里并不是在否認足球的游戲屬性,也不是說現(xiàn)代商業(yè)足球已經失去像原始人踢石頭那樣的游戲精神。但足球畢竟是現(xiàn)代人玩的游戲,人類的發(fā)展已經使得現(xiàn)代世界和遠古世界、專業(yè)運動和游戲玩耍之間發(fā)生了天壤之別,斷言他們之間存在連續(xù)的傳承關系,是一種無知的歷史觀。

但布拉特先生并沒有退縮,后來他繼續(xù)嘗試構建古代足球史。2004年,他在北京舉辦的國際足球博覽會上說:“我們要向中國人致敬,中國如同搖籃,孕育出最早的足球形式,為這項運動播下種子,確立了大方向,成長為我們今天的足球?!北绕鹚罢f的“遠古人類的游戲玩?!?,布拉特先生這次的觀點至少比較有根據(jù)。蹴鞠在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1年)廣為流傳。古代中國在科技、經濟等領域非常發(fā)達,很多東西都是中國發(fā)明的,社會繁榮提供了適合的發(fā)展環(huán)境,讓隨意的游戲玩耍變得規(guī)范化,形成了有明確規(guī)則的競技,中國在這些方面比其他人都要早。1920年代和1930年代,早期民族史學家嘗試撰寫中國運動史的時候,已經提到了這些史實。那么,與其爭論“蹴鞠起源于黃帝”這種傳說故事的真實性,不如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到戰(zhàn)國時代,據(jù)記載,蹴鞠已經在那時的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流傳起來,不過后來在漢代才形成了有章法的運動。相傳漢武帝就是蹴鞠的發(fā)燒友,他不但喜歡看蹴鞠,還經常參加蹴鞠。當時,蹴鞠主要是在軍隊中用于操練和消遣,據(jù)傳,騎兵在長途騎馬歸來后,可通過蹴鞠來防止腿麻。

到了唐代(618—907年)與宋代(960—1279年),蹴鞠依然流傳,但玩法有所變化。球的制作工藝也有變化,技術更先進的充氣球開始出現(xiàn):用動物膀胱作為球膽,外邊用皮包裹,在彈力上、形狀上、重量上都優(yōu)于以前的球,更適合球員控球。在漢代因為球缺乏彈性,大多數(shù)時候球只是在地上滾動,所以球門放在地上即可,但在唐宋時期,因為球的彈力好,可以在空中滯留較長時間,球門也隨之有了相當大的改變。那時蹴鞠的玩法有“白打”和“筑球”兩種:“白打”是兩人對踢,后來發(fā)展為多人輪流踢,像現(xiàn)在的踢毽子,不用球門,只需一片空地,球不能落地;“筑球”是在場地中間安置高高的球門,門高三丈二尺(約9米),兩隊站在球門的左右兩側輪流傳球,不能落地,最后由一名固定的“射手”把球射穿球門頂部的“風流眼”,直到球落地為一籌,最終誰的籌碼多,誰為贏家,這也是成語“略勝一籌”的由來。宋太祖趙匡胤喜愛蹴鞠,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把宋太祖的蹴球形象勾畫得栩栩如生,那時還誕生了專業(yè)的蹴鞠組織“齊云社”,傳授蹴鞠技術,拜師收徒,交流切磋。蹴鞠在當時肯定十分普及,才會出現(xiàn)在四大名著《水滸傳》里,小說里的高俅,憑借高超的蹴鞠技藝在宮中謀得高位。蹴鞠到了明代也還盛行,雖然朱元璋曾經嚴懲軍官蹴鞠,但明宣宗喜愛蹴鞠,宮廷畫師還作畫記錄了他觀賞蹴鞠的場面。但到了清代中葉以后蹴鞠便消失了,史籍記載中再也看不到了,在民間活動中也無所傳聞。


蹴鞠與中國許多發(fā)明一樣,似乎也循著帝國擴張的軌跡和海陸貿易網絡,向外輻射傳播。例如馬來半島的“藤球/ Sepak Takraw”——名字由馬來語的“踢”和泰語的“球”組成,一種混合了足球和排球的運動,至少有400年歷史,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日本也有蹴鞠“けまり/ Kemari”。雖然日本的民族歷史學家堅持認為“Kemari”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日本本土,但最早的文獻記載只出現(xiàn)在公元7世紀,另外日本古籍中還有“鞠,始于大唐”的記載。日本的蹴鞠又叫“懸”,場地是6-7米的方形泥地,四角種了四棵樹,用來標明界限,可以是櫻花樹、柳樹或楓樹,但通常是松樹的地位最崇高。場上一共八名球員,兩兩站在四棵樹的兩側。球是空心的,用鹿皮制作,很輕,常用蛋清涂成白色,或用燒松針的煙熏成黃色。官職最高的大臣開球以后,球員開始互相傳球,跟唐宋的“白打”玩法一樣,沒有球門,不能讓球落地,也可以利用四棵樹反彈,樹枝已經修剪成利于球反彈回球場的形狀。傳球的次數(shù)就是得分,如果有精彩的踢球動作,裁判會額外獎勵加分?!皯摇笔歉偧歼\動,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時的一個儀式,作為“蹴鞠日”的收尾,會由最資深的球員踢出一腳高空球,再用和服的衣褶優(yōu)雅地把球接住。


日本的蹴鞠在12—13世紀最為盛行,不僅成為日本貴族們休閑消遣的代表項目,還會在新年活動中舉行蹴鞠會,蹴鞠與茶道、和歌一起成為精英人士的標配。第一批狂熱的“蹴鞠發(fā)燒友”也就此誕生,他們不僅制定出規(guī)則,球技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此時日本的蹴鞠氛圍和19世紀英國現(xiàn)代足球誕生時的氛圍一樣,越來越規(guī)范,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英劇《足球英杰》(《The English Game》)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如同中國宋代的“齊云社”,日本不同流派的蹴鞠學校應運而生,各有自己的一套訓練方法、技術和規(guī)則。后白河天皇和后鳥羽天皇,都因愛好蹴鞠而聞名。后鳥羽天皇是制定蹴鞠服裝規(guī)范的第一人,根據(jù)社會階層和球技高低,詳細規(guī)定了球襪的顏色和樣式。德川幕府時代,一直到19世紀,日本的美術和文學作品依然會提到蹴鞠。日本蹴鞠雖然比中國蹴鞠流傳了更久,但也沒有再次引起現(xiàn)代化社會的興趣。明治維新(1868年)后,日本一頭扎進工業(yè)化浪潮,蹴鞠變成了少數(shù)世襲貴族間的小眾娛樂,而且還要去說服天皇和政府保護這種日本封建時代的傳統(tǒng)。雖然得到明治天皇的恩惠,成立了“蹴鞠保存會”,但到了二戰(zhàn)末尾,日本蹴鞠已從大眾視野里消失,現(xiàn)在只有在每年的新年時舉辦蹴鞠活動,讓記者們來拍拍照,發(fā)發(fā)新聞稿,仿佛在提醒日本的年輕人:我們是足球強國,這件事在上輩子就已經注定了。當然,中國就不會這樣提醒自己的年輕人,而是會說:有很多事你當時想不通,別著急,過段時間你再想,就想不起來了。如果你運氣好,又想起來了,那大概率是商業(yè)資本們提醒了你,他們高舉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大旗,他們沉著、有辨別、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就像《王牌對王牌S7E1》拿來老祖宗的蹴鞠做官宣海報,但在節(jié)目中不敢放一丁點蹴鞠的內容,生怕讓觀眾想起來我們上輩子球踢得這么好,這輩子為啥不行了,然后影響了節(jié)目收視率和流量怎么辦,拿來做個海報足矣,點到為止。


放眼人類整個古代球賽歷史,以上提到的幾種球賽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們更傾向于用腳踢,雖然有的也能用其他部位。但是傾向用腳踢的偏好,不是只有蹴鞠。澳洲維多利亞州的原住民之間,有一種名為“Marn Grook”的運動流傳了幾千年,根據(jù)1840年澳洲白人的記錄,這是一種主要用腳踢的運動。波利尼西亞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原住民也有自己的踢球運動,把露兜樹(Pandanus)樹葉捆起來做成球。另外,北美原住民很久以前就會玩一些大型分隊球類運動,傾向于用棍子擊球和用腳踢球。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第一任殖民總督威廉·斯特拉奇,描述了一種運動:“原住民經常玩一種運動,很像英國人在冬天玩的Bandy球賽,可能十分古老。玩起來像足球,但區(qū)別是,只有傳球和射門的時候必須用腳踢,把球踢進球門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事情?!?/p>


這些運動和文化因此就是現(xiàn)代足球的祖先嗎?Marn Grook很可能和蹴鞠一樣古老,中國清代放棄蹴鞠之后的很長時間里,北美原住民依然踢著他們的球賽,而且是橫向踢球,把球傳向球門。早期漢代的蹴鞠雖然也是這種形式,但后來唐宋時期宮廷里的蹴鞠“筑球”以及日本的蹴鞠都變成了向上的縱向踢球。由于發(fā)展的不連續(xù)性,漢代的蹴鞠或者澳洲的Marn Grook就算和現(xiàn)代足球再相似,也很難說它們就是現(xiàn)代足球的起源,所以大家現(xiàn)在得到了普遍的共識:現(xiàn)代足球起源于英國,中國孕育了最早的足球形式。

由原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主編的《中國足球大典》中,有一段名詞助讀:“古代足球發(fā)源地:中國;現(xiàn)代足球發(fā)源地:英國?!?/p>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