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IPO撤單數達133家,投行撤否率誰家高?居高不下的是頭部還是中型券商?

財聯社(深圳,記者 黃靖斯)訊,7月9日,證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注冊制下督促證券公司從事投行業(yè)務歸位盡責的指導意見》,對注冊制下保薦承銷、財務顧問等投行業(yè)務的監(jiān)管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督促證券公司主動歸位盡責,更好發(fā)揮中介機構“看門人”作用。
針對IPO“帶病申報”、“一查就撤”、“現場檢查”等行業(yè)特別關注問題,指導意見中著墨不少,其中“現場檢查”相關表述出現了6次。針對上述等較為突出的問題,指導意見特別強調,擴大現場檢查和督導面,堅持“申報即擔責”的原則,對收到現場檢查或督導通知后撤回的項目,應依法組織核查,堅決杜絕“帶病闖關”的行為。
“建立投行業(yè)務違規(guī)問題臺帳,重點對項目撤否率高、公司債券違約比例高、執(zhí)業(yè)質量評價低、市場反映問題較多的證券公司開展專項檢查”,顯然是指導意見中的一個特別重點,這也給項目撤否率高的投行敲了警鐘。
是否是在會項目越多,撤回率及被否率越高?答案出人意料。
半年來IPO撤單數達133家, 哪些券商撤否率高?
如何看待投行項目的撤回率與被否率?顯然不能簡單理解為“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撤單項目多不意味著撤回率與被否率也高,數據可以觀察到,大部分項目較多的頭部券商的撤否比率總體不算高?!庇袠I(yè)內人士認為。
如何更有效觀察撤否率?易董數據給出了直觀數據。從數據統計口徑來看,撤回率是以撤回項目數(今年上半年,1月1日-6月30日)/在審IPO項目總數(截至6月30日);被否率是以被否項目數(今年上半年,1月1日-6月30日)/在審IPO項目總數(截至6月30日)。此外,本次統計的在審IPO項目不含已撤回及被否項目數。
易董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目前全部在審IPO項目為872個,而撤回申請項目有133個,被否項目10個。
撤回的133個IPO項目涉及42家保薦機構,從撤單數量來看,排名靠前的也是投行業(yè)務表現突出的券商,前十分別是中信證券(14個)、民生證券(11個)、國泰君安(8個)、海通證券(7個)、華泰聯合(7個)、招商證券(6個)、中信建投(6個)、中金公司(5個)、國信證券(5個)和安信證券(5個)。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頭部券商的撤單率均在10-20%之間,這個區(qū)間對于項目較多的投行來說,基本是偏低的行業(yè)水平,如中金公司(10.64%)、華泰聯合(10.77%)、中信證券(14.43%)、國泰君安(14.55%)和海通證券(14.89%),排名均在30名開外,也有的頭部券商撤單率低于10%,如申萬宏源承銷保薦(5.56%)、中信建投(8.96%)。
國金證券是近年來的投行黑馬,目前在審項目40個,撤單項目僅4個,撤回率僅為10%。民生證券在審項目44個,撤材料項目11個,撤回率為25%略高。
反而是一些中小券商的撤回率高居不下,當然也有的投行撤單率最高達到100%,項目不多,但是全部撤回。
IPO撤單數與各投行承銷保薦業(yè)務量基本正相關。數據顯示,撤單項目數排名靠前的中信證券、民生證券、華泰聯合、國泰君安、招商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等8家券商上半年IPO承銷收入和數量均排在行業(yè)前十。
從被否項目來看,上半年IPO申報遭否的項目涉及9家券商,其中國泰君安(2個)被否項目數最多,其余8家則各有1個項目被否決,分別是華創(chuàng)證券、華龍證券、華安證券、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東興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聯合和中信建投。
IPO項目被否率方面,華創(chuàng)證券(33.33%)、華龍證券(33.33%)、華安證券(25%)分列前三,被否率均為兩位數。第四至第九依次為長江證券承銷保薦(5.88%%)、東興證券(5.56%)、國泰君安(3.64%)、國信證券(2.63%)、華泰聯合(1.54%)和中信建投(1.49%)。對比來看,頭部券商的被否率也低于中小型券商。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IPO撤單數量133個,且撤單高峰期集中在2-3月。業(yè)內人士分析,撤單率高企主要與現場檢查有關。注冊制背景下,開展現場檢查是嚴格實施IPO各環(huán)節(jié)全鏈條監(jiān)管的重要舉措。今年來,中證協進行了四輪IPO現場檢查工作,其中1月2次,4月1次,7月1次,迫于現場檢查壓力,上半年IPO撤單率也居高不下。
今年3月,深圳證監(jiān)局在投行業(yè)務專業(yè)委員會上就重點關注了“IPO撤回率高企”的話題,深圳證監(jiān)局副局長向在場券商投行了解情況,包括撤回原因等。
對于IPO撤回高發(fā),指導意見也作了明確,對投行項目撤否率高、公司債券違約率高、執(zhí)業(yè)質量評價低、市場反映問題多的證券公司,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專項檢查。有投行人士預測,指導意見出臺后,券商會加大投行業(yè)務內核質控的力度,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直接導致IPO申報數量的下降。
公司債券違約比例高也被敲警鐘
除了IPO項目撤否率高的情況,指導意見還提到將對公司債券違約比例高的證券公司開展專項檢查。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累計共有79只債券發(fā)生了實質性的違約,涉及金額779.80億元,其中公司債占比近半,有36只。上述公司債違約類型主要包括提前到期未兌付、未按時兌付本息、未按時兌付回售款和利息等。
事實上,債券違約高發(fā)背后,作為主承銷的券商投行屢被推上風口浪尖。
5月19日,滬深交易所就起草和修訂的《公司債券發(fā)行上市審核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等四項業(yè)務規(guī)則公開征求意見,對于中介機構的監(jiān)管,《審核規(guī)則》格外強調了“受理即納入監(jiān)管”的條款,這意味著,只要項目被受理,所有的發(fā)行人和中介機構,都將被稱作“監(jiān)管對象”。
指導意見4次提到“現場檢查”
記者注意到,針對IPO“帶病申報”“一查就撤”“現場檢查”等熱議話題,《指導意見》著墨不少,其中光“現場檢查”相關表述就多達4次,包括:
完善首發(fā)企業(yè)輔導驗收、現場檢查和現場督導等監(jiān)管制度,建立債券審核注冊環(huán)節(jié)現場檢查制度;擴大現場檢查和督導面,堅持“申報即擔責”的原則,對收到現場檢查或督導通知后撤回的項目,應依法組織核查,堅決杜絕“帶病闖關”的行為。
此外,還將建立投行業(yè)務違規(guī)問題臺帳,對投行項目撤否率高、公司債券違約率高、執(zhí)業(yè)質量評價低、市場反映問題多的證券公司,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專項檢查。
對于指導意見的出臺,王驥躍認為,提出歸位盡責是對的,責任邊界要清楚,才不會越位,不會責任無限擴大。但位在哪兒?他進一步分析,厘清中介機構的責任范圍、明確各中介機構之間的責任邊界、不在重要性水平之外提出超額要求,堅持法制化原則,并加大事后懲罰力度,才能真正壓嚴壓實中介機構責任。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