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這樣畫,記憶效果才會好,很多人都畫錯了
理解人腦記憶原理,繪制思維導圖才高效。
思維導圖最早是由記憶大師東尼·博贊提出的記憶筆記工具,因為簡單易用,見效果,很快風靡全球。

樣例1:來自網(wǎng)絡

樣例2
思維導圖為何能起作用?
1.符合大腦存儲習慣
認知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更傾向于使用網(wǎng)狀結構存儲知識。
在1975年,Collins和Loftus提出了“激活擴散模型”,每個知識之間會形成相互關聯(lián),比如你想到“救火車”時,很自然會想到“火”或者“房屋”。

引自Collins和Loftus,1975
如同食物進入人體前,會被嚼爛,便于胃部吸收。思維導圖也是如此,它把整塊知識切碎,組裝成大腦易于吸收結構,提高記憶的效率。
2.節(jié)省大腦內存
金庸小說里,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是個極其難學的武林絕技,原因就在于這門武功需要左手和右手分開做不同的動作,大腦容易運行超載,做不出來。
大腦平時用來工作的運行空間極其有限,一般不會超過5個記憶單元。有時我們不得不需要記憶多個知識。
以運動員打籃球為例,投球時,他需要先把手臂抬到合適位置,瞄準籃筐,然后用另一只手固定方向,最后才出手。每個動作都蘊含著大量信息,為了能記住,大腦發(fā)明了壓縮機制——把大量信息壓縮成組塊。(類似電腦壓縮文件,最終變成壓縮包)
思維大腦是以一個中心向四周進行發(fā)散的結構,需要回憶時,直接憑借中心,提取剩余部分。

來自《用思維導圖聊日常英語口語》
怎么畫思維導圖才高效?
不管使用電腦還是彩筆繪制導圖,最核心的原則是理解。

把知識理解吃透,而不是單純將黑板上的知識摘抄下來,只有這樣,記憶效果才會好。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到發(fā)現(xiàn),理解關鍵就在于,新舊知識產生關聯(lián)。
如果是繪制讀書導圖,可以從幾個方面尋找關聯(lián):
背景:誰發(fā)現(xiàn)這個知識點的?前輩有誰,提了什么理論?現(xiàn)在發(fā)展情況怎么樣?層級:這個知識和以往學的知識有什么聯(lián)系?兩者是并列、從屬還是遞進的關系?現(xiàn)象:有什么現(xiàn)象能用新學的知識解釋?經驗:我有什么類似的經歷?應用:我能怎么在生活中應用?……比如學到牛頓定律時,了解伽利略和牛頓之間的聯(lián)系,后世愛因斯坦對牛頓體系的更正等等,把理論發(fā)展脈絡理清后,再回去看牛頓的幾大定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你對思維導圖有什么疑惑?歡迎留言交流。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