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VS美式英語:不知道這些區(qū)別,后果很尷尬
英式VS美式英語:不知道這些區(qū)別,后果很尷尬
曾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調(diào)侃英式和美式英語,England and America are two countries divided by a common language.(英國和美國是被同一種語言分開的兩個國家。)盡管英國和美國之間有剪不斷的瓜葛,說著同一種語言,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聽懂對方在說什么。
除了發(fā)音問題,有些詞的用法也是千差萬別,從football和soccer的不同說法,到pants和trousers可能會引起的困惑,下面這些圖表或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英式和美式名詞的最權(quán)威盤點,一起來看看,你能分得清嗎?
食品
在英國,biscuit是所有餅干的統(tǒng)稱,而美國人則管餅干叫cookie。在《神探夏洛克》這部大熱英劇中怎么能少了標志性的茶和餅干?對的,用的就是biscuit。
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也比較好區(qū)分。最讓人傻傻分不清楚的恐怕是那兩個和土豆有關(guān)的食品:薯條和薯片。
我們都知道英國是一個土豆國,飯桌上基本離不開土豆。大家愛吃的薯條,英國叫chips,美國叫fries;你如果在美國說要chips,不會得到想要的薯條,而會拿到一包薯片。而英國人管薯片叫什么?crisps。
衣服
如果說吃的混用還好,但要是不了解英國人和美國人對“褲子”的不同說法,可能會鬧出大笑話……
如果一個英國人被告知要穿pants和vest來赴宴——最后的場景可能是他什么也沒穿,而他的美國朋友則穿得很正式。這是因為,在美國,pants是正裝褲子,vest是小馬甲,但是在英式的用法里,pants是內(nèi)褲,而vest是內(nèi)衣。如果想讓英國人穿得很正式,應該用trousers和waistcoat。
同樣,如果一個英國人被告知某個空間只能放下一個purse,他們可能會想隨身帶的其它東西該怎么辦。因為,purse在美國是手包,在英國則指的是錢包,而英國人管手包叫handbag。
交通
如果你去美國和英國旅行,租車游玩當然是極好的,但是萬一車壞了要去修,一定要能入鄉(xiāng)隨俗地用詞。假如一個美國人在英國修車,聽到修理師說,打開你的引擎蓋(bonnet,英式說法中的引擎蓋),這個美國人很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為在美國,引擎蓋叫hood。
在倫敦乘坐地鐵很方便,但如果你用美式英語subway問別人地鐵在哪兒,可別怪英國小哥聽不懂啊,因為在英國,地鐵叫做tube。
都是橋,但是立交橋在英美也有不同的叫法,分別是flyover(英式)和overpass(美式)。都是高速路,英國叫motorway,美國叫highway。就連汽油也不同,petrol是英式說法,gasoline則是美式說法。

職業(yè)
大家在看美劇、英劇時,總會發(fā)現(xiàn)劇中人物說及“律師”這個職業(yè)時,不只是用lawyer這個詞來表達。更多時候,他們用的是attorney,solicitor,barrister……attorney是美式的說法,聽起來更正式;在英國,對律師的劃分就更細致了,比起solicitor,barrister是大律師,我們在電視劇里常看到法庭上唇槍舌劍的律師,都是barrister。
其它
奶嘴這個小玩意,在英美也有不同的用法。曾經(jīng)有媒體拍到貝克漢姆還在給4歲的女兒小七用奶嘴,引起了一場爭論。
搜索英媒和美媒的標題就可見畫風的不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David Beckham defends daughter Harperspacifier
英國廣播公司(BBC):David Beckham defends giving four-year-old daughterdummy
橡皮這個詞一般我們在小學就會說,eraser,但其實這是美式說法。英式英語中的橡皮是rubber。所以,如果你向美國小伙伴借橡皮用rubber的話,不要怪他不能理解,有可能他還會詭異地看著你哦……
盡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溝通,混用單詞倒也無妨,但是在正式的語言考試中,還是盡量保持一致,如果是美式拼寫就從頭到尾盡量都是美式的,英式的就都是英式的。
以后你再看美劇和英劇的時候可以留意這些詞,也愿你能用得地道,真正的入鄉(xiāng)隨俗。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關(guān)注我。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