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驅(qū)使身體本能,“治愈”癌癥
原標題:如何驅(qū)使身體本能,“治愈”癌癥
眾所周知,追求快樂,是動物和人的本能。而討論人的本能時,最常將其分為生與亡兩類。
生本能是驅(qū)動一切,指向快樂的行為的總稱——包括愛、享受,能帶來愉悅的所有驅(qū)動力。
而在美國學者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分子水平上,人體對 所有快樂并不是 一視同仁的,它會對不同類型的快樂做出不同反應,從而 對生存造成有益或有害的長期影響。
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教授 芭芭拉·克森曾在 《國家科學院學報》的論文中寫道:“長期以來哲學家一直對快樂的 兩種基本形式進行區(qū)分”。
一種是享樂主義形式的快樂,它代表著個人的愉悅體驗;
另一種則是更深刻的幸福論形式的快樂(主要通過理性支配的 積極生活而獲得幸福)。
這兩種形式的快樂不僅會 減少壓力和 沮喪情緒,還會增進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但相比之下,擁有積極生活而獲得幸福、快樂的人們,他們的 免疫細胞中顯示非常 有利健康的基因表達譜。其炎癥基因呈低水平,抗病毒及抗體基因更強有力。
筆者臨床上遇到過很多患者,特別是 中年人,由于生了癌,不勝悲哀及痛苦,追悔莫及,認為自己過去太傻,只知道工作,不知道享受,錯過了很多享受生活的好機會。
故他們學會了 盡情地享受生活,打牌跳舞,娛樂旅游,當然也很好,很滋潤,很快樂。但這些患者一旦有風吹草動,比如某些指標偏高,或受到某些挫折,往往春風吹又生, 再次進入病態(tài)。
因此,享樂主義帶來的快樂,雖然可以使人 短期快樂,但卻不能延續(xù)。往往在短期的極度快樂后,會有很大的 情緒落差。其抗病毒基因水平是不足的。
我曾接診過一位 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型胰腺癌的患者,初診時整個人十分消瘦,難以進食,呈惡病質(zhì)態(tài)。
雖然一開始的治療過程 不容樂觀,但患者一直保持著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不斷的做一些計劃安排,讓自己盡可能的去完成這些事情,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他覺得自己很幸福很快樂,更加激發(fā)了 活下去的欲望。
就這樣過了 4到5年,他肝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 轉(zhuǎn)移灶已趨鈣化,沒有活性了, 康復的非常好!
故而,我們不難從該患者的病例,和上述所提到的快樂感的區(qū)分發(fā)現(xiàn):要有 意義地活、 做有價值的事,這樣產(chǎn)生的幸福、快樂感,才能加快驅(qū)動康復的進程,同時也可以遠離其它疾病的騷擾。
#
熱療可“燒”死癌細胞?
#
走對這步,癌患康復有望
#
生姜的多糖成分,抑制癌癥
視頻號 | 何裕民教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