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愈精神內耗?或許你該警惕“過度堅毅”
面對當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最近,心理專家、學者和領導者開始推崇一個概念,叫做堅毅(GRIT)。堅毅是即使面對挑戰(zhàn)和逆境,還能對長期目標充滿激情的堅持。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堅毅作為一種特質確實可以預測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成就,包括軍事訓練的表現(xiàn)、學業(yè)成績、工作收入等。所以我們有必要培養(yǎng)堅毅這種特質。
然而,作為管理者、企業(yè)員工,以及商學院教育者,盲目推崇堅毅是有危險的。我們也看到,這股堅毅帶來的風潮激起了人們的逆反心理,比如最近網絡上又掀起了一股如何創(chuàng)造“松弛感”的風潮,“努力的盡頭是躺平”“如何反內卷”“如何反內耗”這些話題的點擊量也都很高。諷刺的是,這種逆反心理并不是沒有科學道理的,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過度的堅毅確實有很多的黑暗面。

什么是過度的堅毅?在管理學中有一個定律,叫做極反定律(thetoo-much-of-a-good-thingeffect),即對個人績效、領導力的效率和組織績效有好處的一些因素,在發(fā)展到極點的時候,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同樣,過度的堅毅也會“物極必反”。堅毅由“堅持不懈”和“激情”兩大部分組成,兩者缺一不可。激情是指從內心真誠地覺得這個長期目標對自己是有意義的。如果缺乏激情卻堅持不懈地完成那些出于外在動機、他人期望、迫不得已或在某種程度上不適合自己的目標,可能會誘發(fā)壓力、焦慮和抑郁,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過度堅毅的黑暗面
第一,過度的堅毅對自我的心理和行為都有不良的影響。國外有一項針對293名美國大學教授的研究表明,堅毅和工作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是倒U型的:過少和過多的堅毅對工作表現(xiàn)都沒有好處。只有適度的堅毅,工作的表現(xiàn)才最好。而針對217位美國創(chuàng)業(yè)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業(yè)者擁有比常人更高的堅毅特質。然而這種特質導致他們更容易經歷負面情緒,尤其是后悔的情緒。
更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堅毅會導致不現(xiàn)實的完美主義,也會導致不計成本“愚蠢的”堅持。在心理上,由于保持堅毅需要一直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悲傷、憤怒和害怕,最終會造成抑郁或者焦慮等心理問題。最近網上張朝陽和俞敏洪關于焦慮的對話點擊率非常高,兩位以堅毅著稱的企業(yè)家都坦承,自己曾經有負面的心理狀況,例如焦慮和狂躁。
第二,過度的堅毅也會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造成不良的影響。在這種人人需要堅強不放棄的期望下,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可能會忽視小孩的需求,而一味強調要保持堅毅。在工作中,領導會利用堅毅這個借口,剝削自己的下屬?;蛘咭驗樽约旱倪^度堅毅,希望下屬也經過地獄式的磨練。而下屬在這種期待中,可能會自我懷疑,在經歷困難的時候,覺得自己本來應該表現(xiàn)得更堅強,這也是一種自我PUA。
第三,強調個人的堅毅只會對不公平的工作環(huán)境產生強化作用。“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边@些用來振奮人心的話,我們都耳熟能詳,仿佛不管工作環(huán)境再惡劣,工作任務再沉重,頂頭上司再粗暴,我們想要成功,就只能去忍耐和繼續(xù)堅持。這會造成理所當然應該被剝削的公司文化,例如996、內卷、無效加班等。
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這本書中,作者齊格蒙特·鮑曼教授指出,“工作倫理”是工業(yè)社會中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概念。因為在工業(yè)社會里,需要大量的工人為工廠生產、創(chuàng)造利潤,于是工業(yè)主們創(chuàng)造出工作倫理這個概念,讓人覺得努力工作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更幸福。而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我們也還未擺脫這種越努力越幸福的假象。
第四,弱勢群體光靠堅毅是無法取得工作中的成長和成功的。我們都很喜歡聽那些草根出身,堅強不屈,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取得成功的企業(yè)家的故事,仿佛只靠個人堅毅,就能成功。然而,國外心理學家提出,堅毅這個概念并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人生起點其實是不一樣的。
最近美國一項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拉丁裔和非洲裔美國學生等低收入人群來說,堅毅并不足以幫助他們取得大學的成功,尤其與白人和亞裔美國同齡人相比。對于這些弱勢群體,除了堅毅,組織和社會的幫助和支持也非常重要。正如,心理學家Bracke建議的,如果在缺乏組織支持的前提下,只是讓弱勢群體靠自我堅毅去克服困難,這是殘忍的。
“精準”而“健康”地努力
既然過度努力有害,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精準”而“健康”地努力呢?
首先,在情緒上,不要壓制自己的負面情緒。通常人們管理負面情緒有兩個方法:壓抑和重新評估。壓抑情緒是指逃避而不是處理這些負面情緒。長期這樣下去,這種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會導致更高水平的負面情緒、焦慮和抑郁。而經常壓抑自己情緒的人,也很難建立親密的社會關系和支持。大多數(shù)堅毅的人,都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管理負面情緒更有效的方法,是重新評估引起負面情緒的情況。比如,可以將暫時的失敗重塑為一個從中學習的機會,將失敗認知為一次成功的失敗。
其次,在認知上,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beautifulmess)。心理學研究表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反而會讓他人更喜歡和更信任自己。對自我的接納,是健康精準努力的前提。很多習慣堅毅的人,都曾經嘗到堅毅的甜頭,曾經努力過,也曾經很成功,然后以為努力可以解決和控制一切問題,直到死磕到精疲力竭,發(fā)現(xiàn)有些事情再怎么努力也于事無補。從接納自己不完美開始,我們將認識到,自己能力的邊界在哪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沒有辦法控制的。比如在俞敏洪和張朝陽的對話中,他們最終達到人生的平靜,都是因為一個詞:謙遜(Humility),他們謙遜地認識和接納這樣一個事實:原來有些事情他們再怎么樣也辦不到。
再次,在行動上,要在不可控的部分“躺平”,在可控的部分全力以赴,不留遺憾。在認知上,找到了能力的邊界,那么行動上就要在可控的部分保持堅毅,在不可控的部分放輕松。有句名言說得好: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并且擁有區(qū)分二者的智慧。
改變“吃苦”文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也想呼吁每個管理者,我們應該作為糟糕的工作環(huán)境和公司“吃苦”文化的改變者,而不是創(chuàng)造者或者承受者。
首先,作為管理者,要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合理的工作環(huán)境,996、加班文化已經過時,員工們正在覺醒。斯坦福大學最近有個研究揭示,當一個人每周的工作時間超過50個小時的時候,每小時的生產力會急劇下降,在此之后投入更多的工作時間沒有任何意義。而且,那些每周工作長達70小時的人所完成的工作量與那些投入55小時的人相同。鼓勵無意義的加班和堅持不懈,只會消磨員工的工作激情,降低他們的工作效率和創(chuàng)新能力。
其次,在工作任務安排上,不要為了讓員工吃苦而吃苦,不要給員工毫無意義卻耗費時間的工作(bullshitwork),而應該給員工分配對他們成長有意義的工作。管理者常常將“瞎忙活”(busyness)和“事業(yè)”(business)混為一談。諷刺的是,管理學研究表明,無意義又耗時的工作越多,這個人升職的可能性越低。而員工也越來越習慣將工作和生命的意義感當成兩件對立的事情。比如,人們常常說,等到我退休或者財富自由了,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工業(yè)時代,工作倫理的建立,把人們所做的日常工作和他們值得做和有意義的事情分開和對立。而現(xiàn)在,管理者需要重新把工作和人們的意義感連接起來。
最后,對于弱勢員工,管理者應該給予額外的輔導和組織支持,讓員工感受到組織在乎他們的貢獻并關心他們的利益,而不要一味強調個人堅毅。比如,企業(yè)可以針對貧困員工制定一些扶持計劃,或者對正在經歷危機的員工給予額外的支持。
曾經過度努力的張朝陽說過,“不要過度努力工作,因為太努力工作,可能會傷害自己的身體。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年輕人要客觀地認清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后再努力。”
接納平凡,但是告別平庸,這就是“精準”努力的意義。
(作者鄭雪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組織行為學助理教授)
(來源:澎湃新聞)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