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袁隆平,是一個時代中國精英的縮影
偉大的科學家有兩種。
一種是解決最難的問題。
比如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他們解決的問題也許50年,100年后才能看到價值,但會一直創(chuàng)造價值,他們的貢獻是人類文明的精華部分。
一種是解決最大的問題。
比如袁隆平,他在雜交水稻育種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解決了很多人吃飯的問題。沒有他們的貢獻人類會陷入無窮無盡的資源競爭,恐怕一直生活在野蠻人時代,很難進化出高級的文明。
人類之所以閃閃發(fā)光,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科學家存在。

袁隆平院士的去世,讓這么多人痛心,就是因為他一輩子在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問題。
中國上下五千年,最大的政治問題其實一直是解決不讓中國人餓肚子的問題,解決不了,就會民變,帶來王朝更替。
今天的中國擁有最大的人口規(guī)模,反而吃飯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至少絕大部分人不會感受吃不飽飯,這件事不得不承認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
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買早點還需要糧票,憑票供應的,吃飯從來就是一個大問題。
絕大部分中國人能吃飽飯,很多人還能越吃越好,也就是最近40年的事情。這其中當然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代表。
客觀來說,在雜交水稻推廣過程中,袁隆平是中國科研人員的杰出代表,研究雜交水稻從來就不是一個個人行為,他能成功,也是時勢造英雄。

袁院士是作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代表被廣泛報道和宣傳,他代表了三代科學工作者為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努力,我們感謝袁院士,也是感謝這些科學工作者們。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大學畢業(yè)。在畢業(yè)分配志愿書上他只寫了兩句話:“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樣的話今天的年輕人看起來很官方,但是對袁院士這樣的人來說,他是真的用一生踐行這句話。
我們要相信有的人真的是有大夢想的,當然我們也要接受絕大部分人只想過更好一點的生活。但正是有前者的存在,才讓我們普通人的愿望能更好得以實現(xiàn)。
袁院士能讓無數(shù)中國人產(chǎn)生好感,和他的個性化一面分不開。
樸實的面貌,即便是90歲高齡也親自去田頭做研究,這樣的科學家形象在中國特別受歡迎,科學家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科,熱愛自己的研究,把自己的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而不是搞出一堆學閥圈子,學術欺詐的負面新聞。
如果像袁院士這樣的科學家多一些,我相信我們這個國家會更好。

袁隆平有一個愛好,拉小提琴,他當年之所以一下子被記住,和這一個愛好很有關系。
在水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科學家,特別有記憶點。

在80年代那個思想剛剛開始解放的時代,給人們帶來的沖擊可想而知,所以袁隆平先生不僅僅是在科研上做了偉大的貢獻,在某種意義上,他也告訴每一個人,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和工作。
我覺得這一點也非常非常重要。

我相信一個好的時代,一定是讓人有更多選擇的時代。
當然更多選擇的時代,一定要先解決讓人吃飽飯的問題。
袁隆平院士仙逝了,但是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讓中國人能吃得更好的問題依然是一個大問題,糧食安全今天依然是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重要支撐點,依然是我們國家的軟肋之一。
不僅僅是半導體,還有糧食安全,在很多領域我們這個國家依然需要更多的袁隆平。
這幾天還有很多院士老先生離開了我們,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精英人物,未來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多報道這樣的人物,鼓勵今天的年輕人中間涌現(xiàn)出這樣的英雄人物。
每個時代都需要自己的英雄,我相信未來的中國,會繼續(xù)有解決最大的問題科學家,也會有解決最難的問題科學家。
<全文完>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