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宗祠的起源與演變
祠堂又稱宗祠,祠室,家廟,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它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與標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觀念在人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舊中國社會的基礎。修繕祠堂不僅是對中國歷史遺跡的補救,而且也是對家族祖先長輩的緬懷和尊敬。

“君子將營宮室,以宗廟為先,居室為后?!惫糯挥兄T侯、公卿、貴族才能立宗廟,例如公卿有三廟,大夫立二廟,庶人無廟稱為祠堂。歷代先賢在博取功名衣錦還鄉(xiāng)時,總以修祠建廟來尊祖報本,以增門楣光耀。
宗祠俗稱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存放家族亡故先輩牌位,進行祭祀、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活動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場所,被視為凝聚宗族血脈的象征。
宗廟制度產生于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
民間營造家族祠堂,最早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
后來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但不曾普及。建議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初立祠堂時,還要從現產業(yè)田中每龕取二十分之一作為祭田。
直到明神宗萬歷年(1573-1619年),才有禮部尚書夏言奏準百姓興建家廟、大宗祠或祠堂,以為擴大祭祀祖先之記載。史籍《禮記王制》有載:“古代天子建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至明代,始準許庶人立始遷祖廟?!背㈤_始允許平民百姓自行建祠立廟。因此,今日所見較為老舊的宗祠古跡,以明朝興建的各姓氏宗祠之歷史為最久。
發(fā)展到清代,宗祠已遍及全國城鄉(xiāng)各個家族,以及港澳臺海外,也都興起建祠立廟之風,而且各個宗祠建造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華人華僑尋根問祖,溯本追源愈來愈風行,全國各地民間更為重視,掀起了一陣陣建祠修祠之風。
宗祠一般建于宗族聚居地,歲時由族長率領族人共同祭祀,被視為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當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務的宗長,相當于丞相;宗正、宗直,相當于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宗祠體現了宗法制族一體的特征。
在傳統農業(yè)社會中,宗祠、族譜、祭田,逐漸構成維持家族制度的三大支柱。以宗賢族親為基礎,多系一姓一族,也有一姓數族,主要以宗祠來維系其血脈傳承。鄉(xiāng)民聚族而居,族旺多修立宗祠。家族立有族規(guī),為先祖制訂,族人共遵守。族內公推德高望重者為族長、理事長,以總理族事。宗祠均有宗中公產,出租以備開支。清明節(jié)辦“清明酒”,冬至辦祭“冬酒”,供族人聚會祭祖時享用。除祭禮外,對族中子孫入學或升遷者獎勵,對不肖者處罰。家訓、族規(guī)多載于族譜或立碑示訓,要求宗親族眾共同遵守。其內容多以忠孝節(jié)義、遵紀守法、勤儉持家、和睦鄉(xiāng)鄰為主。為了維護祠堂的神圣和莊嚴,民間各家族自有一套管理規(guī)則。
俗話說,樹大分枝。隨著生命的傳遞、家族的繁衍,在家族的不斷發(fā)展壯大時,由于動亂、避禍、經商等原因,有的族人從祖居地發(fā)展遷徙至異地,開枝散葉,各自建立一番基業(yè)。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更有不少后裔遠赴重洋,在海外定居發(fā)展。這些新形成的分支和宗族,往往又建立新的宗祠,來供奉血緣最親近的祖先。于是,由一個宗祠又派生出許多新的支祠來。
宗祠雖然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產物,然而,在當今也有其存在的新意義和社會作用。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華僑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華人華僑也參與了宗祠的重建與修復,彰顯其慎終追遠,源遠流長的意義。
隨著宗祠的普及,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宗祠文化,血脈文化,傳承至今?,F在的宗祠已經不具有“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對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后人、互相協作有著積極的意義,特別是對于加強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