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清朝是如何失去最后起死回生的機會,又如何造成了人人喊打的局面
原標題:清朝是如何失去最后起死回生的機會,又如何造成了人人喊打的局面
清朝在道光時期遭遇了三件致命的打擊,分別是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黃河的決堤、以及皇帝丟錢了,這三件事致使清朝失去了最后的起死回生的機會。
清朝的道光帝
道光帝作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絕非明主。道光帝與嘉慶帝一樣,都是勤政節(jié)儉的皇帝,也都是因循守舊的皇帝,但道光帝比嘉慶帝的改革精神要強得多。
實行了平定張格爾叛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嚴禁鴉片、興修水利、復書院、查保甲等諸多舉措。這些舉措都收效不大,針對大清的弊病,道光帝只是說出了致弊之由,卻無切實整頓辦法。盡管如此,這些舉措還是對挽救清朝衰落起到了一定作用。
這父子倆在前朝當皇帝那絕對是明君,但在“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大清當皇帝不合適,很多人把道光一朝作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
道光帝最飽受詬病的是他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一開始面對鴉片,道光帝嚴厲禁止,林則徐虎門銷煙,道光帝十分高興。
后來英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他認為蠻夷之國豈是天朝的對手,決定打仗。
到了英軍打到天津,道光帝立馬傻眼了,開始主和,穆彰阿、琦善把英國的強盜行為歸罪于禁煙,道光帝就撤了林則徐的職并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東與英國談判,想既不給英國割地賠款,又不跟英國發(fā)生軍事沖突。
琦善對英方讓步,私自允許將香港割讓給英國,道光帝又將琦善鎖拿革職抄家,并且先后派楊芳、奕山對英作戰(zhàn);打不過,道光帝就簽訂割地賠款的條約。道光帝搖擺不定是戰(zhàn)爭輸?shù)舻囊粋€重要原因。
黃河的決堤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堤,開封城破。
“祥符四郊居民淹斃者十之四五”,祥符指的就是開封城。
這場水災自道光二十一年的六月份開始一共持續(xù)了八個月之久,這場巨變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居無定所,還伴隨著瘟疫、饑荒和死亡
城外者顛沛流離,城內者輾轉遷徙。
數(shù)千萬人的受災也讓清朝在這些地方的影響力急劇下降,這也就是為什么后來的太平天國起義如此成功的原因!
皇帝丟錢了
道光二十三年,鴉片戰(zhàn)爭的硝煙平息未久,沒過幾天太平日子的道光皇帝突然接到了一個令他眼前一黑的消息,有人偷他的錢了!
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
公元1843年初,史載:庫吏分銀不均,內自攻訐,其事不能復蔽,達于天庭。啥意思?就是說,看守戶部庫銀的庫兵們,偷盜庫銀由于分贓不公,結果把一場庫銀大案給捅出來被道光知道了。
庫銀缺失了多少銀子?竟然是925多萬兩,這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因為當時戶部呈給道光的庫銀數(shù)字,才一千萬兩多。這可是道光或說清朝壓箱底的錢。道光得知后差點沒瘋了!
結束語
在作者看來,這三件事使得清朝喪失了最后起死回生的機會,如果這三件事有兩件能解決好,起碼不會混到后面人人喊打的局面。
#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