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淹毀開封,且死亡三十多萬人的大洪水,是如何造成的
2017年7月,為配合城市建設,考古工作者在開封原第一監(jiān)獄舊址發(fā)掘出了明代永寧王府的遺址,遺址為層層淤泥覆蓋。翻倒的大香爐、塞滿泥沙的轎子。一副顛倒狼藉的可怕場景。據(jù)專家考證研究,這曾經富麗堂皇,巍峨壯麗的王府,被明末的一場巨大洪水所吞沒。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十四日,開封城已經被闖王李自成圍困達四月之久。開封當時是明王朝在河南僅存的重鎮(zhèn),周王藩邸所在,城內明軍在朝廷的督促威逼下,在做最后的困獸之斗。
此時的開封城已經彈盡糧絕,城內“家家炊煙絕,白晝行人斷?!?/strong>士兵就連糞蛆、膠泥、馬糞都吃了。“城中胔骼山積,斷發(fā)滿城,存者十之一二,枯垢如鬼,河墻下敲掇人骨,吸其髓。自曹門至北門,兵丁餓死者三四百人?!?/strong>無糧可吃的官兵,自然是人心渙散,斗志全無,管工衙役徐文科,故意叫工匠修補城墻時偷工減量,好讓起義軍早日破城。不少明軍也以出城夜襲為由,成隊地向起義軍投降。
上圖_ 隋唐運河及漕運 (圈黑處為古代開封位置所在)
就在這城防將破之際,突然發(fā)生了一場大型洪水,將開封城全城淹沒。“十四辛巳夜,河伯震怒,水聲遠聞。十五日壬午黎明,水至城下。”濁浪排空,震聲如雷,一瀉千里,街衢樓閣化為澤國,只露出大相國寺的寶塔的塔尖和鐘鼓樓的屋脊,全城聚集的三十七萬軍民葬身魚腹,僥幸逃命存活者不過三萬人。至此以后,開封城在地圖上消失了整整20年,一座曾經繁榮的水陸都會,變成了“黃沙白草,一望丘墟?!?/strong>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才在“潦水泥沙”中,重建了開封城。
這幕人間慘劇,是如何釀成的呢?讓我們翻開史料,一探事情究竟。
上圖_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1644年)
李自成決河說
明朝的官方認為是李自成的農民軍所為的人禍?!睹鞒绲潓嶄洝酚涊d:開封府推官黃澍向崇禎皇帝奏報:“臣等守甚力,賊憤城不下,鑿渠決河,以致不守?!?/strong>李自成看開封城久攻不下,惱羞成怒,于是扒開河堤淹沒開封。
一些文人的記述也持這種觀點,并且把前因后果,說得有鼻子有眼睛。張岱的《石匱書后續(xù)》說李自成在攻城的時候,被守軍射瞎了一只眼睛,要報復開封軍民,于是下令淹城。計六奇的《明計北略》、談遷的《國榷》中也有如是記述。
比較可信的材料,是《汴圍濕襟錄》,作者白愚,當時參與過開封守城戰(zhàn)。他說李自成圍城數(shù)月,但是城內軍民誓不降賊,到了九月,秋雨綿綿之際,賊寇就挖開黃河上游堤壩,并堅塞西南東三面堤口,只讓河水抱溢,從北面涌入淹沒開封城。
清朝統(tǒng)治者修的《明史》基本上采納了李自成挖河淹城的看法,《明史-莊烈帝本紀》說:“九月,賊決河灌開封”,《明史-楊文岳傳》:“賊既灌開封”,《孫傳庭傳》:“自成決馬家口河灌開封”。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復復地強調是李自成挖河灌了開封城。
但是,這種記載卻又有經不起推敲之處。就是放水毀城與李自成的戰(zhàn)略意圖不符。
上圖_ 李自成起義圖
李自成打開封為的是什么?時人就有兩種說法。
一說他是要“利其珍寶兒女”,獲取金銀玉帛;
二則說他要“據(jù)汴州自王,如劉季之據(jù)豐沛也”,建立根據(jù)地,建都于此。
李自成辛苦圍城4月,后者可能性更大,但無論如何,他都沒有理由要在這敵軍人困馬乏,城池即日可下之時,將自己辛苦數(shù)月的奮斗目標毀于滄浪濁水。歷史上以水代兵之策不是沒有,如關羽水淹七軍,如杜充決黃河阻金兵,但多是用于決戰(zhàn)之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或是戰(zhàn)敗逃跑之時阻擋追兵。哪里有全勝在即,去自毀成果的呢?至于李自成被射瞎眼睛,要開封全城官兵父老給他償命之事,只是孤證,不見于其他記載,估計是作者道聽途說而來。
上圖_ 明朝北軍士兵(左)和南軍士兵(右)
那么,有沒有可能是此時此刻,有大量援兵趕到,李自成害怕被城內城外的明軍兩面夾擊,所以決河淹城而去呢?我們來看看此時的戰(zhàn)爭態(tài)勢,這是李自成第三次圍困開封,吸取了前兩次被援軍打退的經驗,他做好了長期圍困和打援的準備。而內外交困的明朝廷,此時很難進行有效的圍剿。農民軍五月初二圍城開封,五月十六日崇禎皇帝派出了由督師丁啟睿統(tǒng)領了的四鎮(zhèn)大軍,號稱40萬前來增援。結果七月初四在水坡鎮(zhèn)被起義軍全部殲滅“四軍覆沒殆盡”。這是明朝政府所能派出的最強一支援軍。
之后,又有幾只明軍陸續(xù)來援,但都嚇破了膽,或“各鎮(zhèn)皆不用命,惟憑河防渡”,或一與起義軍交鋒,就“全營潰亂”。開封守軍“自中丞以下,日憑城北面哭?!?strong style="color: blue;">在“援軍即潰,汴城遂無生機”的情況下,李自成還用得著決水淹城嗎?
上圖_ 明末農民起義
官軍決河說
那么罪魁禍首會不會是官軍?官兵要水淹起義軍解圍,結果,水火無情,把自己給灌死了?
有趣的是,對于開封城洪水,一些史書,在前文還在指責賊寇殘酷決水的,后文卻又把矛頭指向官軍。如前面提到的《石匱書后集》寫道:
“九月,開封困久,城守不支。巡撫高名衡,推官黃澍以開封北枕黃河,待引河環(huán)濠,用以自固;更見賊壘卑下,思決堤。勢如山岳,自北門路,穿東南門出?!?/strong>
指名道姓,寫得清清楚楚,是守在開封城內得巡撫高名衡,黃澍下令,挖開黃河。
同樣地,談遷得《國榷》在也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開封推官黃澍鑿渠道之,忽橫溢,淪溺死數(shù)十萬人,無不切齒者?!?/strong>
同樣一人寫的史書,居然把決河淹城的鍋扣給敵對的兩方,這自相矛盾記述的背后,是不是隱含著某些隱情呢?古代讀書人,受階級立場影響,仇視農民軍,污為賊寇,為官軍避諱,把壞事都算在農民軍頭上。但是作者在編寫史書時候,因為卷秩浩繁,一些原始材料,忘記了刪改,露出了馬腳?

上圖_ 闖王進京
明朝官員趙士錦,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農民軍姚奇英對他說,九月十五日那天,他正率兵扒城墻,就在城墻快要扒開的時候,突然大水來了。農民軍也毫無準備,處在低處的營寨也被淹沒,損失了一萬人馬。這一定是官軍害怕丟了城,被崇禎治罪,就先把城給淹了。官軍畏罪淹城,這是農民軍方面對于開封決水的說法。
以水阻軍,或者畏罪淹城,黃澍、高名衡兩人作案理由充分,動機極大。但是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守城明軍被困城內,已成甕中之鱉,怎么可能跑到城外去挖河堤呢?
真相撲朔迷離,要探明其中原委,還需要深挖史料,最好是找到當時的第一手材料。
上圖_ 《豫變紀略》是明末鄭廉作品,是紀錄明末流寇(農民軍)事跡的重要史籍
可能的真相
鄭廉,字介夫,河南商丘人,十五歲時為李自成軍所擄,在李自成軍中多年,寫下了《豫變紀略》,是研究李自成起義的重要史料。開封洪水時,他正在現(xiàn)場,他反駁了起義軍決河和官軍決河的兩種說法,他說:“世傳開封之陷者不一,有謂賊決黃河灌之者,非也。有謂官軍決城而灌之者,非也。蓋開封之陷,天也。”之后他還引用了當時開封人王紫綬的詩《大梁宮人行》:“八月晝夜連陰雨,城上水從城下取?!?/strong>旨在說明,是連綿的陰雨,導致河水暴漲決堤。
北溫帶季風氣候的開封在農歷八九月間,降水頻繁,大雨綿延這可信的,按現(xiàn)代水文資料,黃河七至九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這對河堤決口必有一定的關系。
但縱然降雨豐沛,若河堤堅固,固若金湯,也不易發(fā)生這種水淹全城的情形。我們細翻史籍,還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上圖_ 我國季風與非季風氣候分布
當年的六七月間,降水稀少,護城河干涸,守城巡撫高名衡,為了增強城防能力,增加護城河水量,做出了一個決定,引黃河水灌護城河。守城者白愚的《汴圍濕巾錄》記載,巡撫高名衡,派人秘密潛出,送信城外河北援軍嚴云京部,要他在黃河朱家寨段挖開河堤,引水灌河。這一段在《明史-高名衡》傳中也有記述,但是說是嚴云京主謀要“灌賊”,派傳令兵和城內推官黃澍、巡撫高名衡商議后,做出挖河的決定。
于是,明軍“卜從善大營駕舟南岸”,開始決城。挖了整整一晝夜,“所決者,僅沒坑坎”就被農民軍發(fā)現(xiàn)沖散了。
《汴圍濕巾錄》說,李自成以為官軍是要挖河淹農民軍,“逆賊憤甚”,于是便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便在朱家寨對面的馬家河口,挖起河堤來,直灌開封北門。
當時參加守城的“曹門總社”李光墼的日記《守汴日志》記了這件事“六月壬子,賊掘河口上流?!?/strong>
鄭廉也記錄:“六月壬子,見黃流慢慢東去,其南來數(shù)渠,明滅往來如線,蓋賊決之,使之逆流而上而灌城壕也?!?/strong>
此時,李自成也向城里發(fā)了勸降信,說:“如更延抗,不日決黃河之水,爾等具葬魚腹?!?/strong>
多方材料印證,李自成在6月份確實破壞過河堤。
上圖_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李自成此時破壞河堤確有理由,此時不同于明朝無兵無糧的九月份,丁啟睿的四鎮(zhèn)援軍正挺進朱仙鎮(zhèn)。雖然已為農民軍阻截,但還未被殲滅,農民軍的確面臨著打援和圍城的兩面壓力,希望盡快破城,結束戰(zhàn)役。以水壞城在軍事上是可以考慮的方案。
可是由于6月份降水稀少,水流不大。“水勢甚緩,搞不過寸許”,“于城無害”,反而在三天之后,慢慢地把護城河灌滿,“民得網(wǎng)魚充饑”,“賊之兵馬不能進一步?!鞭r民軍沖散了官軍,反而做幫助官軍做成了要做的事。
雖然開始時,官軍挖的口子“旋為泥沙所塞”,李自成的挖的口子,“止得細流”,但這只是六月七月干燥少雨時的暫時現(xiàn)象。黃河堤壩的巖土結構已經受到破壞。終于到了9月份,黃河水流大增,已經被決壞了大堤終于不堪重負。滔天的洪水破堤而來,將開封城徹底地埋葬。
上圖_ 黃河流域地圖,標頭處為開封段位
總結
明軍和農民軍都在整個開封戰(zhàn)役期間,都有著損堤的行為,由于損堤時降水稀少,但是并未成災。待到八九月,降雨綿連,天災加上人禍,導致了河決開封。
明清封建統(tǒng)治者,仇視農民軍,故而在正史上把罪責完全推給李自成。盡管農民軍確有損堤行為,但若不是封建地主強取豪奪,農民饑寒交迫,又何來的明末大動亂呢?導致開封毀滅的罪魁禍首。還應是明朝廷莫屬。
作者: 大獅子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明史》、《守汴日志》、《汴圍濕巾錄》
【2】《關于明末河決開封原因的辨論》 展鵬飛 史學月刊 1992.1
【3】《明末河決開封原因辨析》 方福仁 史學月刊 1983.1
【4】《崇禎十五年河決開封的史實辯證》 孫月娥 中州學刊 1986.6
【5】《關于李自成三次圍攻開封的幾個問題》 孫祚民 歷史教學 1964.1
【6】《李自成三圍開封》 益安 梁立 開封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 1978.4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