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蘇童、西川是怎么被請到《我在島嶼讀書》節(jié)目的?丨揭秘
江蘇衛(wèi)視讀書節(jié)目《我在島嶼讀書》正在熱播中,這是余華的首部外景紀實類節(jié)目,也是蘇童、西川等文學大家首次以常駐嘉賓的身份出現在電視節(jié)目之中。日前,節(jié)目制片人顏小可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以往的讀書節(jié)目有一點“嚴肅”,對于促使更多人與書相伴,影響更多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輕松自然地閱讀,效果不是很明顯,傳播力也有限,“所以我們想做一檔不太一樣的讀書節(jié)目。原本團隊就是一群喜歡讀書的人,但面對這樣一個題材,之前積累還是不夠,所以有特意集中去學習?!?/p>

“分界書屋”滿足了人們對“詩和遠方”最美好的想象——迎面朝大海,開卷品書香,最愜意的生活不過如此。而這也是《我在島嶼讀書》選擇“走”出戶外,走到分界洲島這樣一個自然環(huán)境的閱讀場景之中的原因所在。關于“讀書”和“島嶼”之間的關聯(lián),顏小可表示,讀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有點像島嶼和陸地的關系,“島嶼”和“讀書生活”都很美,都讓人心生向往,但是往往又需要跨越一些“阻隔”去到達。
在當下比拼明星、流量的綜藝大環(huán)境下,要想做好一檔“讀書節(jié)目”,顏小可坦言,首先讓這些文壇大家們認可節(jié)目的思路,愿意參與、配合,“既然沒有明星,節(jié)目就決定舍棄綜藝化元素,不設固定環(huán)節(jié)、不做任務挑戰(zhàn),分享閱讀這種高質量生活方式,這需要制作團隊對書和文學、對寫書人和讀書人有更深的把握和理解?!?/p>
節(jié)目組起初也會擔心節(jié)目的綜藝感不強,戲劇沖突不夠,場景不豐富這些問題,因為此前沒有人做過類似的模式,沒有參考。但做的過程中,發(fā)現作家嘉賓們最有魅力的就是語言和思考,他們之間的自然談論就是很有魅力的內容,于是錄制完以后就不太擔心了。此外,用島嶼的空間和讀書的行為疊加,產生了很好的化學反應。節(jié)目在剪輯的時候,也采取了保持讀書節(jié)目的初心,不消費作家名氣,舍棄綜藝化設置,追求一種自然寫實的剪輯風格。

作家們的交談引人思索。
——對話——
新京報:主嘉賓余華是如何確定的?和他的溝通順利嗎?他對節(jié)目有提出什么要求嗎?
顏小可:團隊有余華老師的書迷,周圍也有很多喜歡他的朋友,蘇童、西川兩位老師都是這種情況。邀約的過程有一些曲折,因為此前不認識不熟悉,沒有一起工作過。但后來溝通的過程順利,余華老師對我們很信任,也很坦率。他個人的要求就是“不要讓我們表演”,這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新京報:蘇童、西川等嘉賓的選擇是怎樣的?顏小可:蘇童老師平時在南京,我們較早聯(lián)系到他,他像一位前輩,同時愿意傾聽年輕人的想法,對我們很照顧。西川老師是他們兩位在北師大的同事,聯(lián)系上以后,溝通得也很順暢。他們幾位也有共同的要求,就是上年紀了錄制時間不能太長,所以我們比較注意放慢節(jié)奏。新京報:節(jié)目錄制中,這些作家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fā)生嗎?顏小可:有趣的事有很多,主要是作家與作家之間的相處,以及作家與我們之間相處的點滴。有人說,要是都能拍下來就好了,但是我們有不同的觀點,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有很多富有魅力的瞬間,它們有魅力,不代表它們就應該被大家都看到,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給予了嘉賓拍與不拍的分寸感?!按蜷_”的時候就好好看書中的世界,“合上”的時候就繼續(xù)生活。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吳興發(fā)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