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各種打法
乒乓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打法,還有多種戰(zhàn)術。不管是什么打法,戰(zhàn)術如何變化多端,乒乓球技術都離不開四個基本要素:力量、速度、旋轉和落點。乒乓球打法類型多種多樣,無一例外地體現(xiàn)了這四種要素的完美結合。結合這四個基本要素,乒乓球球的打法可以概括成以下五種:
一,直拍橫打型打法。

直拍橫打指直拍運動員使用球拍反面的覆蓋物擊球。與傳統(tǒng)的直拍快攻打法相比,這種打法的反手技術(如拉、抽、彈、撥、挑等)更為豐富多樣,反手位的攻擊力也更強。特點是能增強拍面控制的靈活性,充分發(fā)揮前臂的力量。由中國運動員發(fā)明。
握拍法:相對于通常的直拍握法而言,運用橫打時拇指要往里握的深一點,適度用力壓拍,而食指則略微上移至球拍邊緣處,稍微放松,使球拍背面前傾,握拍不能太緊,以免影響拍形的調節(jié),背后的其余三指,包括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應該略微伸開些,這樣有利于發(fā)力和穩(wěn)定拍形。
發(fā)力方法:以右手持拍為例,身體從左向右發(fā)力,在轉腰輔助的同時,伸展小臂和手腕發(fā)力,力量由下往上傳導,最后直至球,拍子應該朝身體的右前上方用力。通常業(yè)余球友在練習時候常見的毛病是隨意發(fā)力,并且不加以控制,不能用腰部控制手臂,這樣就不穩(wěn)定,手臂一亂晃起來就控制不住方向了,看起來很嚇人的動作,結果卻打不上球就是這個道理。
技術動作之反面平擋:準備姿勢與快推類似,但引拍時前臂稍內旋,手腕略屈,重心更多的放在右腳上。注意拍頭不要刻意下垂。以轉腰帶動手臂自然前迎,在來球的上升期向前略向上擊球中上部,以前臂為主,手腕保持相對固定,借力還擊。
技術動作之反面快撥:拍面稍前傾,引拍略低,擊球的上升期,觸球的中上部,以腰帶動前臂及手腕,向前略向上發(fā)力,稍帶摩擦。
代表人物之劉國梁:為傳統(tǒng)的直板正膠左推右攻嫁接了橫打,多用于反手位大角度來球無法側身進攻、但又必須進攻時。2000年悉尼奧運會,已連續(xù)數(shù)次在重大比賽中負于老瓦、佩爾森的劉國梁,在爭奪銅牌的決戰(zhàn)中,一改習慣的推擋變線,大量使用了橫打,從而奪回了主動權,擊敗了心氣正盛的佩爾森,捍衛(wèi)了直板近臺快攻在世界乒壇的地位。
代表人物之馬琳:以傳統(tǒng)反膠弧圈快攻打法為本,進一步發(fā)揮了橫打,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離臺進反手進攻的盲點,同時在近臺推擋的基礎上豐富了反手擊球的多樣性,如側擰接發(fā)球等。多次奪得世界杯冠軍,維持了中式直板的地位,在劉國梁與后來的王皓之間起到了過渡和銜接的作用。
代表人物之王皓:滿足正、反兩面快速弧圈攻擊的需要即可—正手進攻與反橫打對球板要求不同的矛盾不復存在,兩者基本達成一致,但比橫板兩面弧圈的裝備相對更注重近臺性能。
二,快攻弧圈型打法。
這類打法,包括直拍快攻結合弧圈球及橫拍快攻結合弧圈兩種打法。其共同特點是站位中近臺,以速度為主結合旋轉。正手攻和拉弧圈球相結合,快攻是得分的主要手段,弧圈球是用以進攻的重要技術;弧圈球還用來為進攻開路,被動時并以它相持、過渡、伺機反攻。代表名將有:郗恩庭、曹燕華、陳靜、鄧亞萍、孫晉等。

三,弧圈快攻型打法。
這類打法,包括直拍弧圈球結合快攻及橫拍弧圈球結合快攻兩種打法。其共同特點是,站位中近臺至中臺,以拉弧圈球為得分的主要手段,常以前沖弧圈球代替扣殺,拉出的弧圈球即有較快的速度,又有較強的旋轉;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快政技術直拍弧圈球結合快攻以正手拉為主,反手多運用快攻、推擋和反手攻,也重視使用側身攻和拉后扣殺技術。
這類打法,以郭躍華、金澤洙、劉南奎等選手為代表。橫拍弧圈球結合快攻的,有的能兩面拉,以正手為主,反手也有一定的旋轉,也能快打快撥。這類打法代表人物有:瓦爾德內爾、薩姆索諾夫、施拉格、鮑羅斯、孔令輝、王勵勤、王楠、劉國正、張怡寧等。

四,削球型打法。
削球型打法指站位中遠臺,以削球等多種技術的組合與變化為主,并配合反攻得分的打法。技術特點是“轉、穩(wěn)、低、變、攻”。分為以削為主、削中反攻、削擋拱攻結合、攻削結合等多種打法。它主要是后發(fā)制人,削球時間大都在下降期。如以近削為主的,一般是削球的下降初期,中、遠臺削球以搞轉及轉為主的,一般是削球的下降期。削球主要是制造旋轉,使對方出現(xiàn)接球失誤。制造旋轉可以削球的中部,也可以削中下部制造不同的旋轉??梢韵鞒龊苄纳闲?,也可以削出下旋球。但始終處于被動位置,所以不被大多數(shù)愛好者選用。這類打法代表人物有:德國紹勒爾、中國的張燮林、林慧卿、鄭敏之、陳新華、丁松、范瑛、武楊等。

五,近臺快攻型打法。
這曾是我國直拍時代的傳統(tǒng)打法,一般左推右攻,強調前三板的功力。不過,這種打法目前已非常少見。隨著對攻、對拉和相持能力的普遍增強,多拍回合大量出現(xiàn),僅注重前三板則顯得單薄,故后續(xù)多板的相持技術,在實踐中得到重視和加強。其后,近臺快攻便融入了更多內容,接著,則發(fā)展為中近臺的快攻結合弧圈和弧圈結合快攻的打法現(xiàn)在,各種技術打法和風格紛紛呈現(xiàn),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目前又有臺內小弧圈技術融入其中,可以說,這時的中近臺,已容納了有史以來最為豐富的技術和風格,而其核心,還是中近臺的快攻。
這一局面的形成并非偶然,第一,由于當前攻擊能力的提高,使球員不得不加強擺短來施加控制,而擺短控制勢必將球員拉回到近臺;同樣由于攻擊能力的提高,使得完全的近臺又難以抵擋這樣的攻擊,必須以中臺為主進行相持。
第二,首先,快速的近合攻擊和調動已不允許接球方退到遠臺;其次,由于近臺銜接和近臺相持能力的提高,球員也沒有必要再退到中遠臺去應付攻擊。那種中遠臺平穩(wěn)的攻防格局,早已成為了歷史。
第三,為了提高進攻速度、銜接速度和相持速度,必須打“起跳球”或“上升球”,這就促使球員盡量到近臺來“迎前打”,故中近臺的拼打便勢成必然。
近臺快攻打法的代表人物有:江嘉良、陳龍燦等。

總之,乒乓球的發(fā)展是以速度為核心的綜合能力的提高,中近臺的快攻打法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中近臺的相持以及大量臺內技術的運用和發(fā)展,將改變乒乓球的格局。此外,橫直交替、雙手交替、橫拍直打等打法是否有可能出現(xiàn),我們也可以期待。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