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記憶:三皇寨、少林寺、觀星臺
記憶中的嵩山,就是小時候看過的那部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少林寺就是嵩山,嵩山就是少林寺。長大后的我終于知道,這嵩山不僅僅有少林寺,還有三皇寨、觀星臺。令人向往的嵩山幽谷,一直都是我的一個旅行夢想。所以那次來鄭州旅行的時候,嵩山之旅就成為我最熱烈的期待。
早上6點鐘就坐上了網(wǎng)上“拼車”的鄭州到三皇寨的私人出租車前往中岳嵩山。
嵩山分為太室山和少室山。太室山有嵩山最高峰峻極峰,而著名的三皇寨和少林寺則在少室山里。一般游覽嵩山都是游玩少室山。而最好是的線路就是三皇寨進、少林寺出??梢杂斡[全部的景點,不走回頭路。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少林寺這邊出租車相對比較多,回鄭州或登封市區(qū)都比較方便。

少室山西麓的三皇寨景區(qū)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嵩山風景名勝區(qū)和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少林寺景區(qū)接連交壁,自然風光奇特,人文景觀豐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有詩云:“嵩山天下奧,少室險奇特,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

整個景區(qū)山體陡滑,山頂平寬,在有限的范圍內能看到太古、遠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年代的多種地貌,因而被地質學家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這里還有為紀念人祖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在嵩山一帶開天辟地之功而建立的廟宇。里面敬奉的神靈游離于三教之外,以人祖為宗,因此有對聯(lián)稱:“跳出紅塵三界外,人住白云一洞中”。

我們包的出租車在早上8點半(大概2個小時左右)就趕到了三皇寨山腳下。
三皇寨入口是現(xiàn)場買票,不支持網(wǎng)絡換票,因為預先做了攻略,沒有購買網(wǎng)絡票,所以不用到少林寺那邊兌換,省去了麻煩。售票處旁邊就是好漢坡,好漢坡爬上去經(jīng)過登天梯到達南天門,走走停停爬了50分鐘左右。開始比較陡峭,連綿不斷的臺階,海拔從530米左右提升到960米,對體力絕對是個大考驗。然而一路上古木參天、滿目蒼翠,這些奇特地貌為此山增添了神秘魅力,也減輕了疲憊的感覺。
到南天門差不多就是山頂了。南天門經(jīng)三皇禪院到三皇殿20分鐘,也是整個行程里最為辛苦的一段。


三皇禪院全稱“三皇寨嵩山禪院”,是佛教禪宗祖庭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yī)法門修行道場,也是嵩山少林寺佛教活動場所的重要部分。這座魏、唐風格的現(xiàn)代建筑群以三皇廟為中軸線,有山門、禪塔、鐘鼓樓一、文殊殿、觀音殿、達摩堂、洗心地等建筑及嵩山禪武醫(yī)研究院等,其藏匿于山林之中,看上去很氣派,很可惜我們去時嵩山禪院沒有開門,只能在周圍觀望了一番。不僅如此,從此處上到上面的三皇殿居然無路,只能從右邊的亂石堆爬上去才得以見到上去的階梯,從那里上到一個小平臺可以看到對面少室山谷的美景。
因為一心想著少林寺,有些“歸心似箭”,一路走得太急,及至于滿頭大汗,在三皇殿那里轉了一圈又休息了片刻,這樣逐漸恢復了體力。從三皇殿這個平臺起算,前面還有一段大概三千米的懸空棧道。

這條棧道是用鋼筋混凝土特制而成。升騰的云霧籠罩周圍,猶如身處仙境。這整段上上下下的路程到吊橋為止,也是少室山的精華,有許多絕佳的美景。
印象中首先看到的是書冊崖。這里的巖層是豎向排列的,貌似一本即將打開的地質史書。這是嵩山石英巖地貌的標志性景觀之一,造山運動將原本近水平狀的巖層經(jīng)皺褶在此處變?yōu)橹绷畹摹皶鴥浴保蔀榻谘矍暗慕^佳美景,令人嘆為觀止。

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偶爾駐足停留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沿途居然看見有松鼠飛跑而過!為蒼翠的山景增添了一番靈動。

卓劍峰也是這里的一景。山崖上的那座山峰如同一把寶劍橫插在之中,故名。

最令人驚異的是那座“象鼻石”。
它同桂林象山公園里的那頭低首飲水的大象截然不同。此石又稱之為象門關,是巖石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大象頭部的造型,仔細欣賞你會發(fā)現(xiàn)大象頭部的鼻子尤其逼真,簡直就是天公造化,鬼斧神工!
印象中還有一線天、石橋迎賓、懸天洞之類的,只是沒能占據(jù)記憶的深處,這里暫且就不做一一介紹了。
棧道的終點就是著名的連天吊橋。
這里是三皇寨人流密集之處。因為在三皇寨景區(qū)有短中長三條游覽線路,短線書冊山返回;中線在吊橋返回;長線在三皇寨返回。一般游客都是在吊橋這里返回,所以吊橋處幾乎“人滿為患”。

這是一座在山崖之間由兩條鋼索固定的吊橋,全橋呈天藍色,用鐵架子圍住,木板地面。橋下就是萬丈深淵。剛走上吊橋就感覺山風撲面,吊橋好像也開始微微晃動,起步時當然心驚膽戰(zhàn)。但是抬腳走起感覺卻是穩(wěn)穩(wěn)當當,“萬無一失”。真是一次神奇的“天險”體驗!

走過連天吊橋,此處是三皇寨的最高處,差不多有1136米左右,遠遠能看到懸掛于少室山腰的天然山寨。

再往前面走20分鐘左右就到了一號索道。從那里乘單程索道大約15分鐘左右就到了少林寺西約三百米處的少林寺塔林。
少室山腳下的這片塔林為中國最大塔林。
它是少林歷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寢。塔林中現(xiàn)存從唐至今的各類石塔256座,其中元塔47座,僅次明塔的存量。據(jù)說現(xiàn)存塔僅是原來的二分之一,其余被歷年來山水所沖毀。這里的47座元塔的建筑風格、磚石雕刻為研究元代建筑藝術留下了寶貴實物。更可貴的是,幾乎每座塔都有塔銘留存,為研究少林寺歷史和元代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塔林中部偏東有一座建于后至元五年(1339年)的“菊庵長老靈塔”,這座單層密檐式五重疊檐磚塔后壁鑲嵌的“顯教圓通大禪師照公和尚塔銘并敘”石碑出自“當山首日本國沙門邵元”之手,文辭書法都具有相當高的造詣,尤顯珍貴。

因為離14:30的少林功夫表演還有一段時間,便先在寺里游覽。
嵩山五乳峰下這座少林寺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小時候看過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對少林寺“十八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記憶猶新。所以哪怕明知這里的古老建筑多已不存,為著“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發(fā)源地之一”這樣的文化底蘊,少林寺在我的心中仍是心之所向的圣地。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為了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都城洛陽東南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了這座寺廟,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又因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chuàng)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

現(xiàn)在的少林寺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塔林在寺西,寺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臺,寺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寺周還有同光禪師塔、法如禪師塔和法華禪師塔等古塔10余座。只可惜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馮玉祥部下石友三于縱火焚燒了少林寺,所有殿堂、大批珍貴文物及5480卷藏經(jīng)化為灰燼 ,少林寺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加上 “文革”期間的動蕩,少林寺名存實亡。文革結束后少林寺開始修繕重建,現(xiàn)存建筑當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寶殿、達摩面壁石等均屬仿古重建建筑,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練武場、塔林、初祖庵及寺內部分石刻仍屬于古代遺存。
因為寺內古跡多是新修,便主要游覽了各處保存的唐以來碑碣石刻,這些石碑有《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等,都是原物,非常珍貴。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約一千米外的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創(chuàng)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是宋人為紀念初祖達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又稱“面壁庵”。其三面臨澗,古木掩映,為山中勝境,歷代每有修葺。建筑主要構件仍為北宋原物。
初祖庵建筑格局分別是山門、大殿和千佛閣三座建筑,里面還有面壁亭、圣公圣母亭等建筑物。其中的大殿是河南省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結構建筑。殿的檐柱、內柱、墻下雕石以及神臺周圍都有浮雕。大殿神龕內供有達摩祖師像。大殿東、北、西三壁尚存人物彩繪23幅,制年代約在明末,形象質樸古拙。
初祖庵后五乳峰中峰頂下10米的山坡有達摩洞一處。此為天然石洞,深約7米、高寬3米,傳說是初祖達摩面壁九年之修行處。洞北額有燕都近溪題刻“東來肇跡”。洞內石壁上遺有高1米多、寬約60厘米的凹槽,為當年挖鑿達摩面壁石的痕跡。內供有達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傳說達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狀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極富傳奇色彩的“達摩影石”。
本來想去少林寺西南方向缽盂峰峰頂?shù)亩驸?,因?4:30的演出時間快到了,便打消了前去拜訪的念頭,趕緊往少林寺武術館去了。
這邊路過大門牌坊后步行100米就到了少林寺武術館。
少林寺武術表演的演出場所不叫“演義館”,而是“演武廳”。這里的表演都是免費的,每天有6場,上半天都是整點,9:00、10:00、11:00各一場;下半天都是點半種,14:30、15:30、16:30各一場。每場表演將近30分鐘。 表演舞臺的燈光效果也很好,有童子功、氣功、一指禪、硬氣功、槍械等十八班武義,還穿插有銀槍刺喉之類的雜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挺短,但表演絕對精彩。小師傅們個個身懷絕技,武功高強,令人回憶起電影《少林寺》里的鏡頭。我最喜歡的是最后一個表演,十八般兵器在宏大的背景音樂中同時亮相,場面震撼!
可惜當時我入場遲了,沒能坐在前排,只在靠近中間的位置“搶”到了一個座位,所以在武術表演過后的互動環(huán)節(jié)里,就沒有機會“露臉”,爭取到觀眾參與的武術模仿。只能眼巴巴地看見最前排的觀眾“近水樓臺”上臺模仿,大多數(shù)都得到獎品,還有機會同小師傅們合影留念,看得我那叫一個羨慕嫉妒。但是這樣也給自己留下一個念想,以后有機會再來,一定要搶得“先機”,爭取到互動環(huán)節(jié)的機會。
這邊出了少林寺就打車去了登封市東南7.5公里的告城鎮(zhèn),那里有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臺——鄭州觀星臺。
潁河之濱的這座著名天文臺北依嵩山,南望箕山,曾是古代陽城所在地。觀星臺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當時的科學家郭守敬動用全國的物力、財力,組織了規(guī)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二十七個地方建立了天文臺和觀測站,并創(chuàng)制了新的天文儀器,而登封這座觀星臺就是當時的中心觀測站。這座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建筑不僅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較早的天文科學建筑物。
進入觀星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青石結構建筑,頂層的二個天窗仿佛一對高出地面的眼睛,使人感受到古人天文觀測視角下,與天空那遙遠而又接近的空間距離。天文臺由臺身與量天尺組合而成,臺身形狀是覆斗狀,其作用是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潮汐。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門、垂花門、周公測影臺、大殿、觀星臺、螽斯殿等七進,現(xiàn)在的院內復制安裝了各種天文儀器十多種,為參觀者還原了元代天文觀象的實景,感覺是一處為學校的學子們科普天文學知識的教育基地。
當天回到鄭州已經(jīng)晚上七點鐘,因為明天要去新鄭黃帝故里,專程去葛記吃過一大份燜餅后就早早回酒店休息了。
晚上做了一個美夢,夢見自己又回到了少林寺,坐到了演武堂的頭排位置看武僧表演,演出結束后還獲得主持人的“點評”跑到了舞臺中央模仿少林拳術,之后又美滋滋地同武功高強的小師傅合影留念!那種甜蜜的夢境,直到第二天早晨醒來還那么記憶猶新??磥恚@嵩山的記憶,還真的就是這么難忘和甜蜜呢。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