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科普一下恒耀惠榮控股集團(2023已更新(今日/知乎)
我口語一般,但是和老外工作溝通還是沒什么障礙的,有時候有相同興趣的同事話題吹吹牛逼也沒什么問題,比如聊聊switch的一些游戲,聊聊羽毛球,健身減脂什么的。
但是有時候如果談到一個我不熟悉的領域,而且比較專業(yè),我有時也會有些聽不懂。比如有一次一個玩棒球的同事跟我聊棒球規(guī)則還有賽事,我是真的聽的云里霧里。后來我找中文資料看了一下,我發(fā)現(xiàn)特么中文的我都看不大明白。。。
其實單看英語聽和說能力,如果想超強,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英語口語和聽力其實就是語感+詞匯和短語
詞匯不用說,就跟中文中認字一樣,不說詞匯要多大,要認識多少單詞,至少要聽得懂一定量的單詞。如果連聽都聽不懂一定量的單詞,那就更別談開口說了,口語聽力一定不會好。所以詞匯量還是要累積的,只要求聽說能力的話,單詞能聽懂能說出口即可,會不會認會不會寫另說。短語就更重要了,很多時候兩個單詞一組合,表達出來的意思跟單詞本身相差的還有點多,或者說有些固定的短語模式表達固定的意思,如果不掌握,說的時候還好,不說短語就好了,但是聽的時候肯定吃虧,因為聽不明白呀。
語感是英語的表達方式,你想說一句話,用中文肯定是用中文的規(guī)則,用英文就要用英文的規(guī)則。如果你用你熟悉的中文的規(guī)則來表達英文,那是不行的,這也是中式英語經(jīng)常被說成是"中式英語"或者"Chinglish"的原因。在英文表達中,可能會用到各種從句,倒裝,感嘆,反問等等來表達,而且根據(jù)語境來配合不同的時態(tài)以此表達你的意思。所以語感可以讓你在某種語境或者上下文里,快速的組合正確的時態(tài)和句型,讓你的表達既地道又準確。
那么如何培養(yǎng)語感和聽說詞匯量呢?
1。讀,背,在初期肯定是跑不了的。不用去看語法,不用去拿本詞匯書背單詞。我大學的時候為了練口語語感,基本課本每課長篇課文都會選兩段熟讀背誦,后來工作了就靠voa,每天選一篇,篇幅不長,跟著錄音熟讀,模仿發(fā)音,然后背誦。開始慢速,后來就正常語速,慢慢的就發(fā)現(xiàn)從開不了口變的可以磕磕巴巴跟人交流,從磕磕巴巴又慢慢到流利交流。
2。多說,多聽,多跟老外交流,聽他們的發(fā)音,可能剛開始他說的你覺得聽不懂,但是如果寫下來你全部都能看懂,這是因為你的聽力還不適應真正的老外的發(fā)音。我剛開始聽voa的緣故,習慣美式發(fā)音,如果遇到個英式發(fā)音的感覺到聽的好困難,更別提俄羅斯人,印度人,日本人跟他們交流絕對是災難。但是后來跟不同的同事溝通,慢慢的習慣了各種發(fā)音,連聽帶蒙還是能聽個八九不離十,再后來聽的越來越多,猜的成分就越來越少,是真正能聽懂了。現(xiàn)在除了聽印度人講英文還是有點問題,其他比如法國人,英國人,俄羅斯人講英語基本能聽懂。
3。平常工作中要累積,我剛工作時候總是帶個生詞本,遇到不會的,不懂的單詞也好,短語也好,語法也好,俚語也好都寫上,沒事就看一看,讀一讀,真的非常有用。剛開始菜雞的時候感覺什么都要記一下,當然后來慢慢的就記的越來越少,最后就不用生詞本了。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對英語的學習鞏固還是非常有幫助的。這個其實不丟人,我剛開始也沒想過丟臉不丟臉,我也懶得管別人怎么看我,我又沒影響別人,我想的是如果真有人因為這個瞧不起我,那就瞧不起吧,反正我又不會少塊肉,自己學習成長最重要。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