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談《水滸傳》之宋代的蹴鞠運動
摘要:簡要介紹蹴鞠運動在北宋時期的發(fā)展情況,主要包括宋代以前蹴鞠運動的狀況、宋代蹴鞠運動的發(fā)展與影響、宋代蹴鞠的規(guī)則與玩法等內(nèi)容。
大家好,我是蘭馨。說到《水滸傳》中的頭號反派,那自然是非高俅莫屬,《水滸傳》第二回開篇就介紹了高俅的發(fā)跡史,高俅本人是“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毬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踢得好腳氣毬”,因此才被人稱作高俅。
蹴鞠踢得好就能被貴人如此賞識,甚至能讓高俅憑此青云直上,蹴鞠運動在宋代的發(fā)展情況到底如何呢,宋代的蹴鞠規(guī)則是什么樣的,蹴鞠運動具有多大的社會影響力呢,本文將為各位讀者一一解答。
古代蹴鞠的發(fā)展
咱們中國古代的足球運動稱為“蹴鞠”,“蹴”是用腳踢的意思,“鞠”則是古代對球的稱呼,所以“蹴鞠”就是踢球。想一想現(xiàn)在小朋友走在路上隨便一腳踢個石子,其實也就有了蹴鞠的雛形,古代人自然也會喜愛上這種規(guī)則簡單、目的明確的運動。
關于蹴鞠的文字記載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西漢文學家劉向在《別錄》中就寫道“寒食蹴鞠,黃帝所造,以練武士?!痹凇妒酚?蘇秦列傳》中,司馬遷提及“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笨梢娫跂|周戰(zhàn)國時期,蹴鞠已經(jīng)成為了臨淄居民的一種日常娛樂方式。
到了西漢、東漢時期,蹴鞠運動可以說進入了全面普及的階段,上至皇室成員、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會進行蹴鞠來娛樂。貴族們會自建鞠場——也就是球場,還會募養(yǎng)蹴鞠高手,百姓們也會自尋場地娛樂。漢代的《西京雜記》、《鹽鐵論》、《蹴鞠新書》等有關于蹴鞠的記載。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蹴鞠仍然流行。 到了隋唐時期,蹴鞠運動相比于過往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和進步,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有了充氣的球、設立了球門、踢法變得多種多樣。蹴鞠運動還在這一時期隨著文化交流傳播到了日本等地。

在兩宋時期,蹴鞠運動的發(fā)展到達了一個頂峰,可以說是蹴鞠在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民間出現(xiàn)了有組織的蹴鞠社團,稱為“園社”或者“齊云社”,這大大的促進了民間蹴鞠技術的發(fā)展交流。
(2)宋代有了男女均可參加、不受場地限制的新蹴鞠玩法,大大促進了蹴鞠運動的推廣。
(3)伴隨著蹴鞠的流行,蹴鞠文學作品也大量涌現(xiàn),還出現(xiàn)了一些曲牌來歌唱蹴鞠運動。
(4)大家都知道宋代商品經(jīng)濟十分發(fā)達,有些頭腦靈活的商人把蹴鞠運動與商業(yè)結合起來,吸引顧客。
到了明清時期,受程朱理學的影響,隨著社會上“立靜惡動”風氣,加上各種禁令的限制,蹴鞠運動漸漸不復唐宋時期的盛況。但是由于距今年代較近,所以明清還是相當數(shù)量的關于蹴鞠的文藝作品流傳下來。
宋代蹴鞠運動的特色
宋代的蹴鞠運動承接隋唐時期,又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和變化,迎來了蹴鞠運動的鼎盛時期。宋代的蹴鞠運動,上至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販夫走卒,無不參與其中。

宋代名畫家蘇漢臣所繪的《宋太祖蹴鞠圖》就描繪了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和近臣趙普等一起蹴鞠玩樂的情景。太宗可以說是個鐵桿球迷,蹴鞠在當時成為了大宋朝廷各種喜慶宴會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甚至冊封親王大臣的禮儀中,都有教樂坊、百戲和蹴鞠表演。
那么宋代的蹴鞠運動具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球”進化了。之前提過,唐代出現(xiàn)了充氣的球,唐玄宗時期的學士徐堅所著《初學記》里描述唐代的充氣球“古用毛纖結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钡搅怂未锨虻闹谱鞴に囉钟辛撕艽蟮倪M步,球采用10或者12張牛皮縫合而成,所謂“十二香皮,裁成圓錦”?!鄂砭献V》描述其工藝“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短難縫,六葉桃兒偏羨。” 可以說宋代的鞠球制作已經(jīng)是相當成熟的工藝了。
其次,唐代雙球門的玩法逐漸被摒棄,宋代的蹴鞠一般是采用單球門或者無球門,降低了蹴鞠運動的對抗性,增強了其技巧性和觀賞性。宋代蹴鞠家歸納出了”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膁“所謂的“十踢法”??梢哉f宋代蹴鞠的技巧和技術理念,已經(jīng)發(fā)展的十分完備和詳細了。
然后,宋代民間出現(xiàn)了有組織的蹴鞠社團,稱為“園社”或者“齊云社”。齊云社中有著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能夠對于蹴鞠者進行系統(tǒng)性、規(guī)范化的訓練以提高球技。這也是宋代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蹴鞠運動逐漸行業(yè)化的發(fā)展需求。在《水滸傳》第二回就曾提及齊云社“端王道:‘這是齊云社,名為天下圓,但踢何傷?’”
齊云社的成員一般是“富室郎君,風流弟子與閑人”。像《水滸傳》中的高俅就算是閑人了,宋代的閑人也是分等級的,上等閑人吟詩作畫談古論今,中等閑人能文知書陪侍富豪,下等閑人唱詞白話傳言送語,多才多藝的高俅先后在小蘇學士、小王都太尉、端王府中,算是個中等閑人了。
此外,女子蹴鞠也成為了蹴鞠大軍中的一股力量。在唐代時,女子蹴鞠活動多見于宮女、貴婦之間,并且具備較強的時令性,多在寒食節(jié)進行蹴鞠。在宋代煙花女子蹴鞠盛行,已經(jīng)沒有了時間限制,向著更廣泛、更普及邁進,成為女子蹴鞠的一大特色。在當代也留存了相當數(shù)量的宋元文物記錄了蹴鞠運動,如銅鏡、瓷枕等,描述了男女相對踢球的紋飾。此外還有很多文學作品,如關漢卿的《女校尉》、鄧玉賓的《仕女圓社氣球雙關》等都是記錄的這一社會現(xiàn)象。

最后,就是蹴鞠運動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文人為之著書賦詞,商人在日常經(jīng)商中也結合蹴鞠來吸引客人。在《宋史》、《三朝北盟會編》、《東京夢華錄》、《西湖老人繁盛錄》、《夢粱錄》、《都城紀勝》等作品中都提及了蹴鞠運動。南宋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中甚至還記錄了五位蹴鞠高手,聽起來就像《射雕英雄傳》中的“五絕”一樣。一些商人適應城市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將蹴鞠引入了商業(yè)活動,比如“蹴球茶坊”、“角球店”,利用蹴鞠來吸引游客。
宋代蹴鞠的規(guī)則
唐宋時期,蹴鞠運動的玩法按照球門的設置可以分為單球門、雙球門和無球門幾種。雙球門踢法是在球場兩端設立球門,隊員分為兩組互相攻門,具備較強的競技性和競爭性,類似于現(xiàn)代足球。在宋代,人們逐漸摒棄了雙球門玩法而采用了單球門和無球門,降低了競技性,增強了娛樂性和技巧性。
單球門踢法在宋代稱為“筑球”,在場地中央設置一個球門,雙方球員站在球門兩側,按照一定規(guī)則把球從球門的得分區(qū)域踢到對方半場,最后得分多者獲勝,這個有效得分區(qū)域就叫做“風流眼”,直徑大約為一尺。
筑球每支球隊的人數(shù)為12或者16,需要雙方人數(shù)一致。每名球員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務,最關鍵的就是“球頭”,其他還有“副球頭、挾色、主會、守網(wǎng)、節(jié)級、驍色、會干、都催、左軍、右軍、出尖、斜飛”等。比賽的過程可以概括為:控球的一方在隊員之間來回傳遞幾次氣球以后,最后交由球頭來攻門,一jio把球踢向風流眼,踢進去的話就算得分,然后由對手來傳遞和攻門。
可以說“球頭”的球技是決定得分的關鍵,其他隊員都是輔助作用。所以贏球的獎勵和輸球的懲罰都是落在球頭身上。贏球的獎勵一般是錦緞和銀碗,輸球的懲罰則是臉上抹白粉和鞭打,輸球了還要受到懲罰,蹴鞠的雙方肯定會拼盡全力。
無球門踢法在宋代稱為“白打”,球員稱為“白打場戶”。白打不像筑球那樣有著嚴格的傳球次序,也沒有球門等場地要求,競技性也沒有筑球高,踢起來更加隨意、灑脫,因此更加受到市井之人和婦孺的歡迎。白打對于人員也沒啥限制,一人、兩人、三人乃至十人均可。
比賽時白打場戶在場地中央輪流踢球,以動作失誤和不夠規(guī)范計輸贏籌數(shù)。表演時,除手以外全身都可以觸球,上身觸球稱為上截解數(shù),膝以上部位觸球稱為中截解數(shù), 用小腿和腳踢球稱為下截解數(shù)。然后基于各種解數(shù)生出了一套套變化多樣、形式復雜的動作。

白打通過表演花樣的多少、技藝高低來決定勝負。這個玩法其實有點接近于現(xiàn)在的藝術體操或者花式足球之類的表演性運動,在藝術體操里運動員也會使用球來進行表演,有各種藝術動作。宋代的白打也是圍繞著球來展現(xiàn)個人的球藝,只不過不像藝術體操可以手持球,白打靠的全是腳下功夫。
這期節(jié)目中簡要介紹了蹴鞠運動在北宋時期的發(fā)展情況,主要包括古代以前蹴鞠運動的狀況、宋代蹴鞠運動的發(fā)展與影響、宋代蹴鞠的規(guī)則與玩法等內(nèi)容??梢哉f高俅在《水滸傳》中能夠憑借球技一飛沖天、青云直上,離不開宋代蹴鞠運動高度發(fā)達、廣受歡迎的背景。
在下一期節(jié)目中筆者會繼續(xù)聊聊《水滸傳》和宋朝的其他內(nèi)容,咱們下期再見。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