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原型:淺談宋代的蹴鞠運動
蹴鞠,古代的一種娛樂活動,又名“蹋鞠”、“蹴球”、“筑球”等?!磅怼庇杏媚_蹴、踢的含義,發(fā)展至今,成為如今的足球運動。
蹴鞠發(fā)展歷史悠久,在漢以前,蹴鞠不叫蹴鞠,而叫“蹋鞠”,向上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
《戰(zhàn)國策·齊策》中記載齊國首都臨淄人的生活時說:“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p>
而蹴鞠這一詞的出現(xiàn),最早見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西漢時身為“安陵阪里公乘”的項處,因迷戀“蹴鞠”,雖患重病仍不遵醫(yī)囑繼續(xù)外出蹴鞠,結果不治身亡?!?/p>
這些史料記載,蹴鞠在戰(zhàn)國時期便已誕生,只是那會不叫蹴鞠,叫“蹋鞠”,在漢以后,才叫“蹴鞠”。
到了宋朝時期,蹴鞠的發(fā)展達到了高潮,蹴鞠早已經(jīng)不是貴族之間的游戲,而是演化成了國民運動。宋朝蹴鞠的發(fā)展,不僅得益于物阜民豐,生活環(huán)境,還得益于皇帝的喜愛,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等人都是蹴鞠的愛好者。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勝焉,在皇帝的推崇下,蹴鞠不再是簡單的運動,而是逐漸演變成了禮儀活動,民間也逐漸掀起一陣蹴鞠熱潮。

蹴鞠的制作工藝
宋朝技術工藝精細,在漢朝之前,蹴鞠多為實心球,即在皮革中塞動物毛發(fā)。
《漢書》記載說:“鞠,以皮為之,中實以物”。這極大地限制了蹴鞠的彈性,讓蹴鞠失去了其原本的靈活性,缺乏其中樂趣。唐朝時,出現(xiàn)了充氣球。唐代仲無頗的《氣毬賦》:“氣之為球,合而成質(zhì)...”
到了宋朝時,蹴鞠的制作工藝就進一步做出了重大改良。
首先,它的制作材料由簡單的皮革,變成了動物膀胱或者皮囊,而且延續(xù)了唐代的充氣球,摒棄了實心球。充氣球不僅增加了其彈性,還減小了蹴鞠對人體沖擊造成的傷害。
其次,宋朝蹴鞠除了在材料工藝上有其創(chuàng)新性,在外表上也有其獨特性。在漢朝時,蹴鞠僅僅由兩片簡單的外殼,而到了宋朝,球殼已經(jīng)發(fā)展到十六片,球體也更圓,且宋朝蹴鞠“正重十二兩”,約為470克,就算在今天也已經(jīng)達到標準。
《蹴鞠圖譜》中就曾有記載蹴鞠制作工藝:“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短難縫,六葉桃偏羨?!?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在這樣精細工藝的制作下,宋朝蹴鞠運動的發(fā)展逐漸被推向頂峰。
蹴鞠的玩法和規(guī)則
關于早期蹴鞠的打法,《宋朝事實類苑》中也有記載:“又霍去病穿域跚(音踏)鞠,穿地作鞠室也。今有步打、徒打,不徒則馬打,大有規(guī)制禮格,用意奇巧,取其精練者為上...”
總體而言,到了宋朝時,蹴鞠的玩法可分為“白打”和“筑球”兩種。
《事林廣記●白打場戶》里就曾記載著白打的規(guī)則:“齊云入門如打三間膁,絲圍子各闊三尺;四間闊四尺以上,至八間闊八尺。如九間至十三間,止得闊八尺,不許加增。每間闊四小步,兩班并要合干,人親看下頭踢喝籌,左班踢出班圍外,右班出圍便踢下,坐贏右班籌,踢脫兩無輸贏。左右班各不許,使雜踢住亦輸。不許入步拐,不許退步拐”。由此可知,白打無需踢進球門,只需展示個人高超的球技,相比而言,觀賞價值更高。至于得分多少,僅僅在于動作是否標準,且白打注重場地劃分,若踢出場地,也要扣分。白打根據(jù)上場人數(shù)多少,又有其不同的叫法。
一個人單獨上場稱為“井輪”,兩人上場稱為“打二”,也叫“二人場”,三人上場稱為“轉(zhuǎn)花枝”或“小官場”,四人上場稱為“流星趕月”,五個人上場稱為“小出尖”“皮破”,六個人上場稱為“大出尖”,七個人上場稱為“落花流水”,八個人上場稱為“八仙過海”,九個人上場稱為“踢花心”,十個人上場稱為“全場”。
白打花樣繁多,大致可分為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臁十踢法,踢法繁多。

相比于白打的娛樂性,筑球更有競技精神。唐朝時,就已經(jīng)有球門的出現(xiàn),筑球是通過進球門來贏得比賽。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就曾提到:“蹴毬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shù)丈,絡網(wǎng)于上為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唐高宗在位時期,筑球這一運動還一度成為接見外邦使者的娛樂項目。筑球的主要參與人員為球頭、蹺球手、正挾、副挾、左竿網(wǎng)、右竿網(wǎng)、散立。《東京夢華錄》對筑球比賽過程曾有詳細描述:“左右軍筑球,殿前旋立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左軍球頭蘇述,長腳幞頭紅錦襖,余皆卷腳幞頭,亦紅錦襖十余人。右軍球頭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送。左軍先以球團轉(zhuǎn)眾小筑數(shù)遭,有一對次球頭小筑數(shù)下,待其端正,即供球與球頭,打大肷過球門,或有即便復過者勝?!?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意思就是說,左軍球頭綁上軟羅頭巾,其他隊員就頭戴卷腳幞頭(類似頭巾,也叫烏紗帽),以紅色為主,右軍皆以青色衣服為主。比賽時以擊鼓鳴笛為口號,就類似現(xiàn)在比賽常用的口哨、發(fā)令槍。左軍先開球,然后互相傳球,最終將球傳給球頭,由球頭射門,過者即為獲勝。不管左軍,還是右軍,都是如此那么相較于白打,筑球還有絕對的公平性。兩隊在球門兩側,進球幾率完全憑自身實力鎖定,且開球也由抽簽決定,各方面都顯得比較公平、公正性。

蹴鞠在軍營中普及
蹴鞠除了有娛樂性和競技性外,它在軍事方面也起到重要積極作用。漢朝時,就將蹴鞠歸位兵技,用于軍中練兵。
劉向《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除了訓練將士的體能,還能豐富軍營的枯燥生活?!敖褴姛o事,就使蹴鞠”,就是后來最真實的反映。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就曾把蹴鞠列入兵家技巧類,并稱:“以立攻守之勝者也?!?/p>
唐朝訓詁學家顏師古也曾說過:“蹴鞠,陳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p>
到了宋朝時,也延續(xù)這一舊制,將蹴鞠當做訓練士兵的方法??蓾u漸地,蹴鞠卻成了宋軍消遣玩樂的借口與工具,宋朝漸漸軍務廢弛,在與金人作戰(zhàn)中逐漸落于下風。
宋朝士大夫、官僚階層也都將蹴鞠作為平日娛樂活動,比如丁謂、高俅等人,都是蹴鞠運動的熱衷者。
包括當時的宋太宗,對蹴鞠的喜愛也達到了偏執(zhí)的程度,甚至以蹴鞠論人。
《宋史》中就曾記載說,張明等人因擅長蹴鞠得到皇帝喜愛,自此一步登天,宋太宗對他的寵信程度甚至一度超過了老臣。試想,若一精通蹴鞠的奸佞小人亦或者他國奸細混進朝政,這一國家又該如何?
凡事物極必反,蹴鞠也不例外,當它興起得當時,是強身健體的國民運動,是結交外邦的文化活動,是訓練士兵的軍事項目。但若過度貪玩蹴鞠,沉迷玩樂,則會玩物喪志,會讓國家走下坡路。

蹴鞠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開始興起,唐宋兩代更是達到高潮。在唐朝時,萬國來朝達到鼎盛,與周邊各國來往密切,經(jīng)濟、社會、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國力強盛,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皆有往來。
所以唐代時,蹴鞠便向東傳播到日本,向西傳播到歐洲,在英國逐漸發(fā)展成為如今的足球。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國際足聯(lián)和亞足聯(lián)公開宣布,中國是足球運動的發(fā)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國山東臨淄地區(qū)的蹴鞠。
蹴鞠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但由于受到世界文化和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沖擊,這項古老的體育運動已處于黯晦消沉狀態(tài)。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希望我們永遠牢記,中國,是足球運動的發(fā)源地!
參考資料:《漢書》《宋史》《蹴鞠圖譜》《蹴鞠譜》《宋朝事實類苑》《事林廣記●白打場戶》《文獻通考·樂考二十》《東京夢華錄》等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