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登上國外社交平臺。你了解蹴鞠的歷史嗎?來看古代蹴鞠全解析和中國現(xiàn)代足球的輝煌時刻。
蹴鞠,是中國古代足球運動特有的稱謂?!磅怼奔从媚_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的意思。這是一項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體育項目和娛樂方式,并在發(fā)展和對外傳播中逐步形成世界“第一運動”——足球。

仿古八片充氣鞠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lián)確認: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足球起源于中國山東省的淄博臨淄。2006年,蹴鞠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如今的蹴鞠已成為中國與海外進行文化交流的一張“金名片”。“國禮”蹴鞠也時常出現(xiàn)在重要國際外交場合
蹴鞠歷史文化圖片展
近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毛里求斯中國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的“山東蹴鞠歷史文化圖片展”在毛里求斯中國文化中心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線。
該展以中國臨淄足球博物館蹴鞠展品、館藏精品文物圖片和歷史文獻資料為主線,系統(tǒng)介紹了中國古代蹴鞠的發(fā)展脈絡(luò)、傳承保護現(xiàn)狀及圍繞蹴鞠開展的國際交流情況。

毛里求斯中國文化中心圖片展
本次“山東蹴鞠歷史文化圖片展”是中毛文化友好交流的一次全新合作。展覽通過圖片展板及經(jīng)典展品實物展示的形式,向海內(nèi)外觀眾介紹世界足球起源地與齊文化博物院(臨淄足球博物館)的建設(shè)情況,介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蹴鞠的演進風貌、保護傳承和對外傳播交流情況等,旨在促進中毛文化交流和友好對話,為齊魯文化、蹴鞠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更廣闊的平臺,闡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
據(jù)悉,蹴鞠已經(jīng)多次登上國外社交平臺。2021年10月6日至11月4日期間,中國駐波蘭大使館以每日發(fā)布2到4張圖片的形式在使館官方推特和臉書平臺同步推出蹴鞠歷史圖片展,受到波蘭網(wǎng)友廣泛關(guān)注與好評。


蹴鞠歷史
蹴鞠流傳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它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史記》和《戰(zhàn)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如《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這些記載表明,蹴鞠在當時的臨淄已發(fā)展成一種成熟的娛樂方式,且在民間廣為盛行。

1.漢代蹴鞠
秦統(tǒng)一六國后,蹴鞠曾一度沉寂。但到了漢朝又復(fù)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蹴鞠運動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還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所以說漢朝時的人踢球比較有血氣?!稘h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有記錄:“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

漢代畫像石上的蹴鞠
漢朝的蹴鞠技巧已經(jīng)相當嫻熟,有足踢、躍起后勾、雙腿齊飛、膝頂、單足停鞠等等各種技術(shù)動作,蹴鞠的場地也很多,幾乎有人的地方就有蹴鞠場。漢朝時還出現(xiàn)了“足球”專著《蹴鞠二十五篇》,講解蹴鞠的戰(zhàn)法技巧。漢代班固還將蹴鞠作為練兵之法歸入了《漢書藝文志》。

漢代蹴鞠場地與競賽示意圖 圖源:中國體育博物館
2.唐代蹴鞠
如果說漢代是蹴鞠的發(fā)展時期,那么唐代就正式進入了蹴鞠的繁盛時期。唐時上至帝皇貴胄,下至黎民百姓,都對蹴鞠喜愛有加。唐代君主太宗、高宗,乃至女皇武則天,俱是蹴鞠的愛好者,玄宗皇帝更是曾下詔向天下推廣蹴鞠運動。
唐朝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潤;二是將球殼內(nèi)塞入的毛發(fā)改為一個動物尿泡,球體更為輕盈,也更加接近現(xiàn)代足球。

漢代蹴鞠、唐代蹴鞠(仿制)
唐朝的充氣鞠比歐洲中世紀膀胱氣球早了五六百年。唐朝充氣鞠的制作方法,在《氣球賦》中有詳細記載:“盡心規(guī)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jié)M而不溢。”
蹴鞠在唐朝非常盛行,王公大臣、士林富商、升斗小民等各個階層都有,出現(xiàn)了貴族們“飛鞭蹴鞠,旋舞琵琶”、平民百姓“康莊驅(qū)逐,窮鄉(xiāng)蹋鞠”的景象。眾多詩人也為蹴鞠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如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中寫道:“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表f應(yīng)物在《寒食后北樓作》中寫道:“園林過新節(jié),風花亂高閣。遙聞?chuàng)艄穆暎砭宪娭袠?。?/p>
蹴鞠發(fā)展至唐代,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女子蹴鞠。唐朝時期的女子地位較高,可以在各種場合拋頭露面,蹴鞠自然成為女子們娛樂的方式之一。唐《劇談錄》中“有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衫襤褸,穿木屐,立于道側(cè)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shù)丈,于是觀者漸眾”就生動描寫了一位女性蹴鞠高手的風姿。

杜堇《仕女圖》(唐)局部 圖源:上海博物館藏
唐朝眾多詩人也為蹴鞠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中寫道:“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表f應(yīng)物在《寒食后北樓作》中寫道:“園林過新節(jié),風花亂高閣。遙聞?chuàng)艄穆?,蹴鞠軍中樂?!?/p>
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潤;二是將球殼內(nèi)塞入的毛發(fā)改為一個動物尿泡,球體更為輕盈,也更加接近現(xiàn)代足球。
唐代的充氣鞠比歐洲中世紀膀胱氣球早了五六百年,充氣鞠的制作方法在《氣球賦》中有詳細記載:“盡心規(guī)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jié)M而不溢?!?/p>
蹴鞠發(fā)展至唐代,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女子蹴鞠。唐朝時期的女子地位較高,可以在各種場合拋頭露面,蹴鞠自然成為女子們娛樂的方式之一。唐《劇談錄》中“有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衫襤褸,穿木屐,立于道側(cè)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shù)丈,于是觀者漸眾”就生動描寫了一位女性蹴鞠高手的風姿。
3.宋代蹴鞠

宋代 蘇漢臣 《長春百子圖卷》局部
宋代是繼唐代以后又一個社會發(fā)展的巔峰,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穩(wěn)定,文化藝術(shù)復(fù)興崛起,蹴鞠依舊是全民性的傳統(tǒng)娛樂項目。蹴鞠運動風靡皇宮內(nèi)外,其規(guī)則也逐漸規(guī)范化,競技性越來越強。
《宋史·禮志》記載如果有外交使臣到來,宴會上須有蹴鞠表演。因此宋代宮內(nèi)專門有蹴鞠藝人負責在節(jié)日慶典時表演蹴鞠活動,以供皇室的豪門貴族享樂,蹴鞠甚至也一度成為外交場合的必備“節(jié)目”、必備禮儀?!端翁骢砭蠄D》就形象地描繪了宋太祖、宋太宗和幾位近臣蹴鞠的場景。

宋太祖蹴鞠圖 圖源:上海博物館藏
宋代保存著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蹴鞠的風俗。從陸游《春晚感事》中“寒食梁州十萬家,鞦千蹴鞠尚豪華”和劉鄰《許州寒食》中“秋千冷風梨花雨,蹴鞠高騰燕子風”的詩句里可以看到,宋時鞦千、蹴鞠已經(jīng)遍布梁州“十萬”家,“豪華”的場面讓人不論刮風下雨都想要一探蹴鞠的樂趣。
陸放翁的兩句詩“鄉(xiāng)村年少那知此,處處喧呼蹴鞠場”“蹴鞠墻東一市嘩,秋千樓外兩旗斜”也恰恰證明了當時蹴鞠不受場地的限制,蹴鞠運動在民間的普及性已經(jīng)非常高了。
宋代的蹴鞠規(guī)則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球門的蹴鞠,稱“白打”,可以一人表演,也可以多人競賽,除了用腳踢外,頭、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球不可落地,以表演出的花樣和技巧來決定勝負。

宋代 黃卷 蹴鞠圖 圖源:雅昌藝術(shù)網(wǎng)
二人以上至十人,分別稱為二人場、轉(zhuǎn)花枝、流星趕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過海、踢花心和全場,各有規(guī)定的踢球路線。用上身觸球稱為上截解數(shù),膝以上部位觸球稱為中截解數(shù),用小腿和腳踢稱為下截解數(shù)。
說到宋朝蹴鞠,我們一定熟知宋徽宗時的殿帥府太尉高俅,高俅蹴鞠技藝高超,被宋徽宗所青睞。西班牙《馬卡報》在介紹中國的蹴鞠時,曾將高俅描述為中國古代的梅西。
4.元代蹴鞠
元朝建立以后,蹴鞠這項運動同樣流行于蒙古人之間,尤其是門閥貴戚,喜愛蹴鞠之風更加盛行。元代蹴鞠在民間也是非常的盛行,關(guān)漢卿在《越調(diào)·斗鵪鶉》中有句“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惟蹴踘最風流”,可見元代的蹴鞠也是茶余飯后的閑來散心之事,是解悶消愁的上好方式。

元代 胡廷暉 《宋太祖蹴鞠圖》
元曲中記述了許多元代女子的蹴鞠場景,蹴鞠女子在當時被稱為“女校尉”,“校尉”是對踢氣毯的高級藝人的稱呼。大量元曲的記載,反映了市井藝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元代女子踢球活動的豐富場景。元曲家關(guān)漢卿曾寫女校尉的英姿:“換步那蹤,趨前退后,側(cè)腳傍行,垂肩亸袖。若說過論茶頭,膁答板摟,入來的掩,出去的兜。子要論道兒著人,不要無拽樣順紐?!?/p>

元版《事林廣記》中的蹴鞠插圖
5.明清時期的蹴鞠
蹴鞠運動發(fā)展至明清時期逐漸走向了衰敗,由于蹴鞠的娛樂性太強,“伎女”蹴鞠風氣敗壞,一度為文人仕人所鄙視,以往參與蹴鞠的人現(xiàn)在成了看客,蹴鞠的本質(zhì)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了改變。明太祖朱元璋就非常反對蹴鞠,他不僅取消了宮廷宴會上的蹴鞠表演,還下令禁止兵將們蹴鞠,對違反命令的人還要進行處罰。

明 剔紅蹴鞠圖香盒
《客座贅語·國初榜文》中有如下記載:“奉圣旨,在京但有軍官、軍人蹴圓者卸腳?!薄褒埥l(wèi)指揮伏禹與本衛(wèi)小旗姚晏保蹴鞠,卸了右腳,全家發(fā)赴云南?!?/p>
《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五十五記載:“己未,上傳嚴禁民間舉放花炮、流星、擊鼓、踢球?!笨梢娒鞔粌H軍隊中禁止蹴鞠,而且民間蹴鞠也受到禁制,嚴重阻礙了蹴鞠運動的傳播和發(fā)展。

清代 黃慎 《蹴鞠圖》 局部
清朝入關(guān)以后,滿族統(tǒng)治者熱愛“騎射”,對“蹴鞠”實行禁制,使得蹴鞠這一歷史悠久的運動傳統(tǒng)逐漸走向消亡。隨著蹴鞠的消亡,踢毽子的活動逐漸取而代之,這種新興的運動方式造價低廉、玩法多樣,逐漸在民間傳播開來。
中國足球的輝煌時刻
說到蹴鞠,就不得不提及中國足球。其實,中國的足球在歷史上也有輝煌的時刻。
中國足球的第一個輝煌時期,從1913年到1934年的21年間。中國足球隊先后參加過10屆遠東運動會,共獲得過9次冠軍、一次亞軍。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李惠堂、鐔福禎、戴麟經(jīng)、李鳳樓等一批足壇宿將,被稱為“鐵軍”。
當時的中國足球隊,與日本隊比賽,經(jīng)常打出四五個球的大比分,壓得日本足球十幾年抬不起頭,日本媒體紛紛報道“既生瑜,何生亮”。這是歷史上的中國足球。

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的中國足球運動員
中國足球第二個輝煌時期,是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在這一時期取得輝煌戰(zhàn)績的國腳們,靠的都是“為國爭光”的志氣。
為了迅速提高中國足球運動的水平,1954年,國家決定派出“青年隊”出國,到匈牙利學習球藝。匈牙利足球界熱情地接待了來自中國的第一批學員。1955年,以從匈牙利“留學”歸國隊員為主力的“中國青年足球隊”,赴華沙參加第五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北京隊頑強的精神和出色的球藝,尤其是張俊秀的守門技術(shù),使全華沙為之傾倒,紛紛稱贊北京隊的防線是在凌厲攻勢下也難以逾越的“萬里長城”。

那幾年,中國的幾支足球隊共參加65場國際比賽,取得了勝30場、平16場、負19場的好成績。
現(xiàn)如今,我們的女足一直秉承著中國的體育運動精神,面對比分落后,敢追、敢拼,比賽態(tài)度積極奮發(fā)、毫不服輸、死拼到底。2022年女足亞洲杯決賽,中國女足不屈不撓、逆風翻盤,最終拿下比賽,獲得冠軍。

中國女足2022年亞洲杯奪冠
(根據(jù)毛里求斯中國文化中心、中國駐波蘭大使館文化處“蹴鞠歷史文化圖片展”資料,暨南大學文化研究院資料以及《漢書》《宋史》《蹴鞠圖譜》等文獻資料整理,圖片均選自上述平臺)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