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具體的要求才能得到回應(yīng)
首先,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
。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到什么。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女士談到:“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三個星期后,他和我說,他已經(jīng)報名參加高爾夫球比賽?!边@位女士說出了她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們鼓勵她直接說出愿望,她想了想,說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很難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么。有一幅卡通畫描述的是一個人掉到了湖里。在湖中掙扎時,他沖著岸上的狗喊道:“快去救助!”在第二幅畫中,這只狗躺在精神病醫(yī)生的診斷臺上。這個故事反映了人們對于“幫助”的含義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
此外, 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使我們無法深入了解自己。請求他人采取具體的行動將提示我們的動機。一對夫婦在參加非暴力溝通研討班時發(fā)生了爭吵。太太對先生說:“我認為你應(yīng)該讓我成為我自己?!毕壬瘩g:“我沒有嗎?”太太氣沖沖地說:“你當(dāng)然沒有!”于是,先生就問太太她到底想要什么,太太回答說:“我希望你給我自由!”然而,這樣的請求還是過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當(dāng)她試圖表達她的請求時,她突然意識到她想要什么。她說:“不好意思。準(zhǔn)確地說,我希望,不論我做什么,你都能點頭稱是?!?/span>
有一次,我為一對父子提供心理咨詢服務(wù)。在咨詢的過程中,父親對年僅15歲的孩子說:“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點責(zé)任感。這個要求難道過分嗎?”這時,我請他說明,他的兒子怎樣做才算是責(zé)任感。于是他就向我解釋他對孩子的期待。最后,這位父親說:“當(dāng)我說我希望他能有點責(zé)任感時,我實際的意思是,他要聽話,而不要固執(zhí)己見?!彼姓J,即使他的孩子真的很聽話,也不能說明他是否有責(zé)任感 。
抽象的語言無助于深化自我認識。和這位父親一樣,在使用抽象的語言表達愿望時,我們一般不會提及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例如,為了了解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公司的經(jīng)理對員工說:“我希望你們和我在一起時,不要有什么壓力,什么話都可以說?!边@句話反映了管理者希望員工“不要有什么壓力”。如果管理者想讓他的請求更有建設(shè)性,他可以說:“你們是否可以告訴我,我怎樣做,你們在和我談話時才能放得開?”
許多來向我求助的人后來發(fā)現(xiàn), 他們感到沮喪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對他人究竟有什么樣的期待。
有的時候,我們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請求。比如說,在房間里看電視的孩子叫道:“媽媽,我口渴了?!痹谶@種情況下,很明顯,她是希望媽媽給她拿飲料。
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我們也許只是說出我們的不快,卻誤以為別人知道我們想要什么。例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說:“我叫你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 币苍S,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她先生可能會以為她只是在指責(zé)他。 如果我們只是表達我們的感受,別人可能就不清楚我們想要什么。
更為常見的是,我們在說話時,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們是在與人談話,實際上,更像是自說自話。這時,我們的談話對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應(yīng),甚至?xí)械骄执俨话病?/p>
有一次,我乘火車去機場,坐在我正對面的是一對夫婦。對于趕飛機的人來說,慢速行駛的火車是十分惱人的。過了一會兒,對面的那位先生就氣沖沖地對太太說,“我從沒有見過開得這么慢的火車!”他太太看起來有點不知所措,什么話也沒說。通常,大多數(shù)的人在沒有得到期待的反饋時,會將所說的話重復(fù)一遍。這位先生也是如此。接著,他就高聲喊道:“我從沒有見過開得這么慢的火車!”
太太看起來更加局促不安。她轉(zhuǎn)過頭去,和他說:“這趟列車行駛的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蔽也徽J為,她先生會對這樣的回答感到清單。事實上,她先生更為惱怒,更大聲地嚷道:“我從沒有見過開得這么慢的火車!”這時,太太終于失去了耐心,厲聲地說:“那你想我怎么樣?下去推火車?”于是,兩個人都處在痛苦中。
這位先生想聽到什么呢?我相信他想要的是理解。如果他太太理解到這一點,她也許會說:“你希望火車開得快一點,是擔(dān)心誤機嗎?”
在之前的對話中,太太感到了先生的不安,但不清楚他想要什么。然而, 如果一個人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卻沒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導(dǎo)致交流的困難。例如,如果父母問“為什么還不去理發(fā)呢?”,孩子一般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責(zé)。如果父母想避免誤解,那么他們可以先說出感受和需要:“你的頭發(fā)這么長,我們擔(dān)心這會影響你的視線,特別是在騎自行車的時候。去理發(fā)好嗎?”
有些人也許會說,“我沒什么請求,只是隨便聊聊。”然而,我相信,我們在和另一個人說話的時候,總是希望有所回應(yīng)。也許,我們想要的只是他人的理解,我們希望有人傾聽并了解我們的處境。或者,我們期待的是如實的反饋——我們想了解他人的真實想法。當(dāng)然,有時我們希望他人采取某種行動。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表達越清楚,我們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yīng)。
選自《非暴力溝通》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