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38歲的波爾撐面子 歐洲乒乓球現(xiàn)在怎么這么慘
曾幾何時,歐洲誕生過瓦爾德內(nèi)爾、施拉格、佩爾森、薩姆索諾夫等一批實力卓越的名將。但進入21世紀后,這樣頂尖的歐洲球員似乎就只剩年邁的波爾和奧恰洛夫。
但即便是德國“雙雄”也無法改變歐洲力量日漸式微的事實。拋開一直被亞洲壟斷的女子乒壇不談,男子乒壇正在形成一超(中國)兩強(日本和韓國)的格局。
那么,曾經(jīng)可以與國乒抗衡的歐洲乒乓球真的要被甩開了嗎?
波爾德國“雙雄”也帶不動歐洲乒壇
因為是東京奧運會的測試賽,2019年乒乓球世界杯團體賽備受各個協(xié)會的重視。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nèi)的各支隊伍均派出最強陣容,為明年真正的大賽未雨綢繆。
比賽結(jié)果自然毫無懸念。在11月10日落幕的團體賽中,中國乒乓球男、女隊分別戰(zhàn)勝韓國男隊和日本女隊,成就該項賽事的“八冠王”和“九冠王”偉業(yè)。
而從本屆世界杯可以出,男子乒壇成了中日韓的“角斗場”。在8強中只有德國和英格蘭兩支隊伍,4強則成了清一色的東亞隊伍(中國、日本、韓國、中國臺北)。
但實際上,身為歐洲勁旅的德國隊一直以來都是國乒的頭號對手。但波爾和奧恰因為年齡和傷病狀態(tài)起伏不定,他們在本屆世界杯就敗給了年輕的日本隊。
半決賽后,38歲的波爾坦言自己是因為在德國的比賽太多而有些疲倦,“我們已經(jīng)拿到了(奧運)入場券,只要多給我們一些時間,我們的目標絕對是瞄準獎牌。”
的確,在9月進行的乒乓球歐錦賽中,波爾率領(lǐng)德國隊奪冠,獲得東京奧運會團體資格,但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德國隊甚至整個歐洲乒壇“能打的”似乎也只剩下波爾和奧恰洛夫兩個人了……
德國名將奧恰洛夫上一個世乒賽冠軍已是16年前
當然,如今的歐洲乒壇并非沒有新鮮面孔的出現(xiàn),他們偶爾會在比賽中擊敗國乒主力隊員。
在本屆世界杯上,英國小將皮切福德就在小組賽爆冷擊敗了張本智和,他還因去年的保加利亞公開賽上擊敗國乒隊長、奧運冠軍馬龍而一戰(zhàn)成名。
歐洲球員近年來的高光時刻可能就是今年4月的布達佩斯世乒賽了。先是法國選手高茨淘汰了奧運冠軍許昕,之后瑞典球員法爾克獲得了比賽亞軍。
雖然法爾克最終不敵馬林,但他已經(jīng)是自1997年瓦爾德內(nèi)爾奪冠后,首個闖入世乒賽男單決賽的瑞典選手,也是16年來又一位闖入決賽的非中國籍球員。
歐洲隊員上一次在世乒賽中奪冠還要追溯到2003年的巴黎世乒賽。當時30歲的奧地利名將施拉格相繼戰(zhàn)勝王勵勤、孔令輝兩大國乒主力,并最終擊敗韓國削球手朱世赫。?
英國新星皮切福德施拉格的這個冠軍是本世紀唯一個由歐洲球員獲得的大賽冠軍(奧運會和世乒賽)。但在上世紀80、90年代,有一批能與國乒相抗衡的歐洲高手。
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瑞典名將瓦爾德內(nèi)爾。他是世界上第一位集奧運會、世乒賽、世界杯、歐錦賽冠軍為一身的乒乓球大滿貫,一人就對抗了國乒的四五代球員。
再往前回顧的話,蓋亭、佩爾森都獲得過世乒賽冠軍。但從1988年乒乓球納入奧運項目以來,也只有劉南奎和柳承敏兩位韓國選手獲得過男單冠軍。
算上世界杯男子單打的話,本世紀以來,也只有薩姆索諾夫、波爾和奧恰洛夫三人獲得過冠軍。
我們再把歷史的縱深角度拉長,從1926年第一屆世乒賽團體賽開始,匈牙利隊曾一共12次男團冠軍,另外捷克和瑞典分別獲得過8次和5次,但如今他們又在哪呢?
這也為什么是世界乒壇依舊懷念老瓦的原因——“如果中國總是常勝將軍的話,有的時候還是比較無聊的。”雖然已經(jīng)退役,54歲的老瓦依舊關(guān)心當下的乒壇格局,他顯然希望世界乒壇能更加多元。
單曉娜也曾是國乒女隊一員。
舉國體系,歐洲無法企及的模式
那么,歐洲力量是如何變?nèi)醯?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模式的問題。
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乒乓發(fā)展模式,我們的三線體系又為國乒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而如今,日本乒乓的崛起也是依靠著舉國之力。
前世界冠軍曹燕華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舉國發(fā)展日本乒乓球很早就曾嘗試過,這也是他們在上世紀崛起的原因。而如今趁著東京奧運,他們又再次運用了這一體系。
對于中國與歐洲的差別,德國女乒乓球運動員單曉娜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就認為,這樣的模式在歐洲幾乎是無法實現(xiàn)的。
“我們各方面的訓練對手和訓練條件和亞洲沒有辦法比。比如說我們沒有陪練,可能就隊內(nèi)四五個人這樣來回練,你對手不行再怎么練也提高不了?!?/p>
單曉娜感慨,現(xiàn)在就連日本隊也開始請中國陪練和教練了,“但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我們只能自己練,所以和中國乃至亞洲相比都要更落后一些。”
盡管比不上亞洲的培養(yǎng)模式,但德國依舊是整個歐洲乒乓球水平最高的國家,甚至許多歐美國家的球隊都將這里視為培養(yǎng)人才的圣地。
“在歐洲來說,德國算是訓練最系統(tǒng)的了,我們有一個訓練基地,每天上下午都有訓練,但我們年紀大的就練一次,年紀輕的就每天兩次。”單曉娜說。
德國同樣也有一套選拔人才的標準:通過一些青少年比賽,選拔出13歲以下的球員進入少年國家隊,15歲至18歲有青年國家隊,而18歲之后就是成年的國家隊。
此外,德國還有各種等級不同的聯(lián)賽。美國乒協(xié)首席執(zhí)行官沈偉妮就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美國乒協(xié)目前資助了五六位球員在德國打聯(lián)賽,以培養(yǎng)出好苗子。
但即便是人才和聯(lián)賽體系發(fā)達的德國依然逃脫不了“大齡化”的困境。去年,37歲的波爾成了最年長的世界第一,而奧恰洛夫奪得世界杯單打冠軍時已經(jīng)29歲了。
“對于歐洲的年輕人來說,打不打球、打成什么樣沒有關(guān)系,但是學業(yè)絕對不能丟。所以現(xiàn)在德國隊面臨著斷層的問題,后備力量不夠?!眴螘阅雀锌?。
德國面臨的問題是整個歐洲乒壇的縮影,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未來不會出現(xiàn)瓦爾德內(nèi)爾式的強者。
正如前世界冠軍、盧森堡老將倪夏蓮對澎湃新聞記者說的那樣,歐洲球員都是自由發(fā)揮,他們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但只要能打出來就絕對是天賦型選手?!?/p>
也許,歐洲乒壇的下一個天才就在不久的將來。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