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非必要不核酸”一邊風雪中排長龍,這番窘境本可以避免
原標題:一邊“非必要不核酸”一邊風雪中排長龍,這番窘境本可以避免
鳳凰網原創(chuàng)|防疫政策調整之后,哪些問題是本可以避免的,哪些“代價”和“成本”是不該有的,要事先有考量、預估,并制定好預案。
連日來,全國多地密集發(fā)布新政策,降低核酸檢測的范圍和頻次。甚至,一些地方直接宣布“非必要不做核酸”。輿論普遍對此給予了積極評價。
但是,一個困擾人的新問題也隨之出現,那就是多地在大規(guī)模裁撤核酸采樣點的同時,一些依然有核酸檢測“剛需”的市民,卻面臨著“去哪里做核酸”的難題。
于是,這幾天大家看到了令人尷尬的一幕:一邊是“非必要不核酸”,一邊是多地排起了核酸檢測長隊,排隊時間動輒超過2小時。還有一些市民甚至在風雪之中瑟瑟發(fā)抖著完成核酸采樣。
這種矛盾景象大大削弱了人們對于防疫政策調整優(yōu)化的真實“獲得感”。按說,核酸檢測政策調整后,多地宣布出入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等都無需再查驗核酸檢測報告,已大幅壓縮了核酸檢測的社會需求,過去那種大規(guī)模排隊做核酸的場景自然也緩解了。但現在,一些地方的核酸檢測難度反而加劇了?
其原因其實也簡單,那就是核酸檢測服務的“退場”速度和力度,超過了核酸檢測報告查驗的取消進度與廣度,需要提供核酸陰性證明的場景依然不少。
如許多地方明確,進入醫(yī)療機構,仍需按規(guī)定出示24小時或48小時內的核酸陰性證明;進出辦公大樓和工作場所需要48小時核酸;此外,乘坐飛機、高鐵、列車、跨省長途客運汽車、跨省客運船舶等交通工具大多需要提供核酸陰性證明;而落地“三天三檢”甚至“五天四檢”的要求,也在很多地方繼續(xù)保留乃至強化。
綜合這些情況,再加上適逢歲末年終的人口流動高峰季即將到來,核酸檢測的“剛需”實際仍不可低估。
同時,不少地方在宣布降低核酸檢測范圍和頻次之后,立即大規(guī)模裁撤了核酸采樣點,一些醫(yī)療機構的核酸檢測服務也不再對社會面開放,由此自然出現了核酸檢測服務的供需失衡狀況。
此外,還有不少人反映,盡管排了長隊做核酸,但出結果的速度也比以往大為降低,24小時后都沒有結果。
應該說,這一輪多地為核酸檢測“松綁”后,同步迅速裁撤核酸采樣站點,不僅是一個配套的調整,也被社會普遍看作是疫情防控調整優(yōu)化的標志性動作,有利于給市民樹立準確的防疫預期,也進一步緩解了不必要的防疫緊張氛圍。
但是,從多地涌現出的核酸排長隊來看,裁撤與對核酸檢測“剛需”的壓縮程度,并不匹配。要緩解這種狀況,應對之計無非是兩點。
一是在核酸檢測服務的供給端,客觀評估實際的檢測需求,據此優(yōu)化點位設置,配備相應的服務資源,而不是對采集點“一撤了之”;
二是在需求端,進一步壓縮非必要的核酸報告“應用”場景,真正最大程度降低居民做核酸的“必要”性。
特別是后者,要最大程度降低核酸檢測對社會正常生活生產秩序的困擾,就必須進一步為查驗核酸結果做減法。像山東最新明確,取消交通場站、港口碼頭、高速卡口等場所強制性核酸檢測“落地檢”要求,就在此前很多地方的調整基礎上更進了一步。
要知道,民眾排長隊做核酸的場景,無論發(fā)生在何種境況下,都既是給社會增加麻煩,也放大了疫情傳播的風險,與防疫追求形成內在的沖突。置于當前防疫政策因應疫情新形勢和社會新期待持續(xù)調整優(yōu)化的背景下,給新防疫政策帶來了原本可以避免的社會爭議。
所以,這樣的“新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及時有效化解。
當然,防疫政策調整之后,社會出現階段性的“不適”、乃至產生一些“新問題”,未嘗不能理解。但是,哪些問題是本可以避免的,哪些“代價”和“成本”是不該有的,應該事先有考量、預估,并提前制定好預案。至少,大規(guī)模裁撤核酸采樣點后又出現核酸排長隊的情景,這樣的糟心問題是可以有效預防的。
而把這些最基礎的,可預見的問題防范好,實際也就能大大降低了防疫政策調整優(yōu)化的社會成本,能贏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一定程度上說,這種供需錯配的沖突,也是對做好當下防疫政策調整優(yōu)化的一種提醒:盡量把相關方案想得周全一些,既要避免畏手畏腳、踟躕不前,也要避免顧此失彼, 使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政策能協(xié)同、配套起來。
如此,在走向防疫新階段的過程中,全社會能少些“折騰”,多些從容。
來源:風聲(鳳凰號)
責任編輯: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