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認足球世界排名第一的國家,竟然是“散裝”的?

上周,軍武菌家樓上的天臺又滿了,原因不用想,自然是又雙叒叕爆冷門了。
先是日本輸給了哥斯達黎加,接著比利時又輸給了摩洛哥。賭球?qū)糜幸粋€金句叫:足球反著買,別墅靠大海,可是這兩場比賽就是再反著買的人,也沒有想到。

確實,日本和哥斯達黎加那場本來日本隊是穩(wěn)贏的,但是咱也不知道是不是日本隊主教練森保一贏了德國就飄了,居然把四個主力都按在替補席上,輸球是純活該。但是比利時輸?shù)哪且粓觯烧媸浅鋈艘饬?,要知道,有著“歐洲紅魔”之稱的比利時那可是實打?qū)嵉膹婈牎?/p>

沒拿過世界冠軍的世界第一
提起比利時,其實很多人對他們的了解不是很多,在軍武菌的印象里,他們的巧克力是挺好吃的。

但是別看比利時就是個歐洲小國,但是人家的足球可不是鬧著玩,一度占據(jù)著國際足聯(lián)排名的榜首,就連巴西、德國、阿根廷這些老牌強隊都得靠邊站。
說到這肯定有人說軍武菌你又瞎說了,比利時再強還能強得過巴西,人家拿了五次世界冠軍,比利時拿過幾個?雖然比利時一個冠軍都沒有,但是人家還真就是排第一。

這就要提到國際足聯(lián),也就是FIFA的官方排名機制,國際足聯(lián)的排名主要是根據(jù)積分,而積分依據(jù)是球隊的綜合戰(zhàn)績,而不是某一項賽事的最終成績。也就是說不管是參加世界大賽、還是平時的友誼賽、熱身賽,只要贏得越多,積分越多。
2021年比利時就是憑借著十分強悍的綜合戰(zhàn)績觸碰到了世界第一的寶座。因此比利時即使沒有拿過世界杯冠軍,人家也能依靠著比其他球隊更多的積分,占據(jù)著國際足聯(lián)FIFA旗下世界所有球隊排名的首位(2022年排名世界第二)。

你想,就算比利時不是一等一的強隊,那也不會跌出世界一流,輸給摩洛哥,比“輸越南”還讓人接受不了。
于是就在比利時輸球之后,廣大的球迷們不干了。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數(shù)十名抗議者向汽車投擲石塊,或掀翻并點燃汽車、摩托車。布魯塞爾市市長菲利普·克洛斯更是親自站出來喊話市民遠離市中心。除了首都布魯塞爾外,比利時的另兩座城市安特衛(wèi)普和列日市也發(fā)生了騷亂。類似事件也發(fā)生在比利時的鄰國荷蘭,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和海牙也都遭了殃。

與此同時,比利時的媒體RTL又爆出比利時國家隊內(nèi)訌的猛料,據(jù)說隊內(nèi)幾名主力球員賽后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甚至其中一些隊員因為個人之間的矛盾已經(jīng)很多年沒有說過話了。
我們知道,任何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大到軍隊出征,小到拔河比賽,決定勝利的除了團隊本身過硬的實力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內(nèi)部是否團結(jié),甚至有些時候團結(jié)的重要性要大于實力,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一加一會大于二,有時候一加一會小于二的原因。比利時國家隊的內(nèi)訌如果真的鬧到了這種地步,告別本屆世界杯也就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榱恕?/p>


之前軍武菌就說過,競技體育追根溯源就是政治的產(chǎn)物,作為世界第一大運動的足球更是首當其沖,比利時國家隊的內(nèi)訌?fù)罅苏f也是這個道理。
比利時位于歐洲西部,國土的西北部瀕臨大西洋,是一個擁有海岸線的國家。比利時德國、荷蘭、法國、盧森堡國土接壤,同時又和英國隔海相望。作為一個面積3萬多平方千米,人口1100多萬的歐洲小國,比利時卻有三種官方語言。

這還要從比利時的民族說起,比利時主要有兩個民族,分別是瓦隆族、弗拉芒族,其中弗拉芒族占總?cè)丝诘?8%,瓦隆人占總?cè)丝诘?1%。由于歷史上比利時始終沒有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國家,因此,一直以來都以被統(tǒng)治者的形象出現(xiàn)。
比利時最早屬于羅馬帝國統(tǒng)治,羅馬滅亡后,公元4世紀起,被法蘭克人占領(lǐng),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之后又被法國的勃艮第公國、西班牙王國和神圣羅馬帝國輪番而治,1477年哈布斯堡家族開始統(tǒng)治這里,最初是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統(tǒng)治的,后來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tǒng)治。
到了18世紀末,法國爆發(fā)了大革命,革命后的法國開始向國外輸出,1794年奧地利被法國擊敗,奧地利就把比利時割讓給法國,比利時就成為了法國的一部分。

既然是法國的領(lǐng)土,那么法語自然就成了當?shù)氐墓俜秸Z言,但是法國的統(tǒng)治并沒有持續(xù)太久,20年之后,隨著拿破侖戰(zhàn)敗,歐洲列強也開始對法國秋后算賬。1814年維也納會議召開,反法聯(lián)盟的這些戰(zhàn)勝國把當年被法國占領(lǐng)的那些領(lǐng)土重新瓜分,就又把比利時劃分給了荷蘭王國。

荷蘭跟法國一樣,在統(tǒng)治時期也大力推廣本國語言。由于當時比利時人口多于荷蘭人口,為了保證國家不被顛覆,荷蘭政府拒絕在議會里給比利時人更多的席位,也不允許不會說荷蘭語的人做官。
正所謂“誰不想端鐵飯碗”,政策一出,對于會說荷蘭語的弗拉芒人來說是天大的好事,但是說法語的瓦隆人可就吃了虧,于是瓦隆人隔三差五鬧事,最后逼迫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在1830年取消了全面強制推廣荷蘭語的法令,但是“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看著鄰居打架,最高興的莫過于法國了,比利時和荷蘭鬧得越兇,自己越有機會趁虛而入。但是另一個,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是最不想看到法國崛起的。因為從英國國家利益和歷史角度出發(fā),歐洲大陸上不管德國、法國,無論哪個國家強大,都會成為英國的潛在對手,英國人都不愿意看到。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比利時誰也不屬于,獨立成為一個單獨的國家。

正好1830年布魯塞爾發(fā)生了人民起義,11月比利時國民大會宣告比利時獨立為君主立憲國,隨后制定了憲法。1839年,在英國的牽頭下,英法普荷四國就簽署一個《倫敦條約》,在這份條約中作出書面保證,承認比利時的獨立并保證它的永久中立。

比利時建國之后,國內(nèi)說法語的瓦隆人占據(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除了瓦隆人的人口占多數(shù)之外,更重要的是瓦隆人的聚集區(qū)是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qū),當時正趕上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煤炭是主要工業(yè)資源。瓦隆人順勢開煤礦,辦工廠,很快就發(fā)了家。而另一邊的弗拉芒人就沒那么幸運了,只能靠農(nóng)業(yè)和商業(yè),自然不如瓦隆人來錢快。
財大氣粗這個詞,放在什么時候都不過時。當時在比利時內(nèi)部就有一個潛規(guī)則,就是當官先可著瓦隆人來,那其他人咋辦?比如弗拉芒人也想當官,當然可以,先得學會說法語。

瓦隆大區(qū)區(qū)旗
到了19世紀中后期,歐洲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是前赴后繼。比利時也不甘人后,1879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組織了一支遠征軍,打著“國際開發(fā)”的旗號到非洲進行探險,說是探險,其實就是殖民來了。
經(jīng)過近兩年的艱苦跋涉,比利時人好不容易來到了距離剛果河河口400公里的馬萊博湖左岸,結(jié)果還沒來得及高興,一抬頭,迎面就看了對岸迎風飄揚的法國國旗,原來早在一年前,法國人就已經(jīng)把這兒給占了。就在法國跟比利時互不相讓之時,葡萄牙跳出來了,再之后,英國、德國、美國也都摻和進來了。
1884年,在德國的提議下,一場沒有非洲參與的,決定非洲命運的大會就在柏林召開了。會議一共有十五個歐洲國家參加,最終形成了一份38項條款、6萬多字的《總決議書》,重新劃分了列強在非洲的勢力范圍。其中,比利時獲得了一塊是他自己國土十幾倍的殖民地——比屬剛果,就是剛果金。

比利時在比屬剛果主要開發(fā)當?shù)叵鹉z業(yè),土著完不成工作任務(wù)就要剁手,憑借這種收割方式,比利時獲得大量的橡膠原料,這些原料運回國內(nèi),在弗拉芒人聚集的地區(qū)加工然后出口,再加上歐洲航運業(yè)也集中在此,于是說荷蘭語的弗拉芒人的地位就得到提高。

由于弗拉芒人說荷蘭語、瓦隆人說法語,就有了今天比利時的兩種官方語言。順便說一句,由于比利時還有1%的人說德語,因此德語也是官方語言之一,這是因為公元843年簽署的一個《凡爾登條約》,在這個條約里,現(xiàn)屬比利時的一部分地區(qū)被劃給了神圣羅馬帝國,就形成了今天比利時說德語的地區(qū)。
更有意思的是比利時在獨立時實行君主立憲制,但是神奇的是比利時并沒有君主,最后只能從別國找了一位親王來做自己的國王。

無法調(diào)和的民族矛盾
沒有統(tǒng)一的語言和文化,使得比利時的三個民族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的凝聚力,說法語的瓦隆人親近法國,說荷蘭語的弗拉芒人親近荷蘭,說德語的德意志人自然跟德國的關(guān)系更好,三個民族之間的關(guān)系好比風雨中的同林鳥,經(jīng)常是“大難臨頭各自飛”。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進攻比利時,由于瓦隆人并沒有提供足夠支援,導致弗拉芒人獨自抵抗,損失巨大;二戰(zhàn)時期德國再次進攻比利時,弗蘭芒人直接投降,狠狠坑了瓦隆人一把。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兩個民族組成的政黨更是相互拆臺,因為兩黨政見不一,比利時在2010到2011年之間,曾經(jīng)有500多天處于無政府的狀態(tài)。

由于積怨已久的民族矛盾,比利時足球隊缺席了從02年到12年十年間的三屆歐洲杯和兩屆世界杯,甚至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間,比利時隊員在新聞發(fā)布會上還說兩種語言的情況。
為了平衡兩大民族的語言習慣,比利時把法語跟荷蘭語都作為本國的官方語言,國家電視臺和廣播在播報節(jié)目時也要使用兩種語言,各個學校在設(shè)置學科時也要有兩種語言。遇到那些冷門課程,學生少到不值當雙語教學的,就用英語授課,因為英語作為外語來說不會引起民族紛爭,更安全。

據(jù)說,比利時隊內(nèi)交流也都是說英語,一是為了避免沖突,二是說英語大家都能聽得懂。


其實世界上的多民族國家有很多,出現(xiàn)民族矛盾也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但是像比利時這樣卻不多見。按理說,比利時這種“人民內(nèi)部矛盾”,回到家關(guān)起門來怎么吵都行,但是鬧到世界杯賽場上,當著全世界的面就多少有點“不識時務(wù)”了,畢竟家丑不可外揚嘛。
但是人家吵歸吵、鬧歸鬧,兩個民族從來沒有動過手,沒打過一次內(nèi)戰(zhàn),甚至連武裝沖突都沒有過。相比于有些地方動不動就用武力解決問題,軍武菌更欣賞比利時這種“能吵吵就盡量別動手”的方式。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lǐng)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zhuǎn)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