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女神”何沐妮家長專訪丨南加大的學生運動員經歷是孩子成長道路中不可或缺的財富


何沐妮,1999年6月16日出生于成都,中國女子職業(yè)高爾夫運動員。從小成長于四川成都,后隨父母移居加拿大,現居美國洛杉磯。
何沐妮10歲的時候就獲得了世界青少年冠軍杯賽女子10歲組亞軍,這是全美最有名、競爭最激烈的青少年高爾夫賽事。此后她又贏得世界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11-12歲組亞軍、美國青少年大師賽11-12歲組冠軍等榮譽,被不少行家看好華裔高壇的一顆未來之星。

2016年11月14日,現世界業(yè)余排名第52位的中國姑娘何沐妮與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簽約,成為該校2017級新生,不過沐妮在南加大呆了一年。那一年,她代表南加州大學高爾夫校隊出戰(zhàn),獲得3次前10名。在最重要的東湖杯,在比洞賽面對強敵斯坦福,何沐妮在開始落后2洞的情況下,4個洞打出-5的驚人成績,最終以贏3洞2洞免打結束,助球隊取得勝利。
而作為WEsport在高爾夫項目中的子品牌,翱博體育·教育此前也曾對何沐妮的父母進行了一番專訪,在采訪中何沐妮的父母分享了他們的教育心得以及對高爾夫青少年運動員未來規(guī)劃等問題的思考。

1. 作為父母,覺得女兒在南加州大學的時光對她人生有什么改變?

讀書的時光,我們從家長的角度覺得呢,對她的人生經歷還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運動員,特別是亞洲的小孩兒都不讀書。那么我覺得進入大學深造,在這個年齡擁有這個經歷是很重要的。讓她知道社會主流的小孩兒這個階段在做什么。
女兒進校之后體會到大學的學習方式與氛圍,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她通過打好球為學校爭光的那種團隊的榮譽感,我們去看過校隊的比賽,感觸很深,孩子們在比賽當中有所獲得,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都不是一個人的,是一整個團隊,包括了校隊主教練副教練和球員們一起。

讓她去經歷這種生活,體驗美國的大學文化特別是體育文化,這些對她就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筆財富,盡管時間短暫,但也成為了她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美國很多父母支持孩子走進校隊這條路。

2. 孩子為什么選擇在大學中途轉職業(yè)?

從父母的角度看有幾個原因,主要就是兼顧的問題。美國校隊的壓力比較大,要打球又要兼顧學習。這種情況下多數人都是選擇繼續(xù)堅持完學業(yè)再轉向職業(yè),但可能球技會被耽誤一點點,也有一些就先轉職業(yè)以后再回來專心學習。
具體到妮妮呢當時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LPGA的考試規(guī)則要改變。第二個呢,女兒曾是廣東隊的隊員,中國一姐馮珊珊也給過她鼓勵,建議呀。

種種原因讓她下決心選擇轉為職業(yè)選手,這個決定是出乎我們的意料的。之前認為她至少會讀滿兩年之后再做決定,但當她做了這個決定,我們也要尊重孩子。

3. 轉職業(yè)后遇到了哪些困難?

這個困難其實不只是我們一個人,這是從業(yè)余轉為職業(yè)的大多數球員都會經歷與感悟的,那就是職業(yè)的比賽更加殘酷,競爭更加激烈。
我們打了兩年職業(yè)賽,第一年參加了 LPGA的二級賽 (Symetra tour),實際上是沒有充分準備好的,以為就跟平時一樣自然而然的參加比賽就好了,結果去打的時候才發(fā)現,非常的艱難,女兒大概適應了大半年吧,才慢慢的跟那個節(jié)奏吻合起來。

適應二級賽之后呢,今年準備的比較充分,我們通過考試,打進了LPGA。當真正進入到LPGA高手殿堂之后呢,又發(fā)現各位球手的水準更上一層樓,特別是在避免失誤上面作為新手明顯還是有些差距。這些只有通過比賽來慢慢彌補和提升,特別是比賽經驗和心理穩(wěn)定等,這樣差不多又是大半年吧才慢慢適應下來。
所以,每一位新手都會面對挑戰(zhàn)與困難,要看自己怎么調整適應它。

4. 爸爸媽媽認為妮妮打職業(yè)和大學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

主要是性質不一樣,業(yè)余的時候你是為榮譽而戰(zhàn),屬于愛好特長范疇,轉向職業(yè)之后為自己而戰(zhàn),是一份工作。當然根本的是競爭更激烈甚至殘酷。打職業(yè)時,要面臨自己??ǎ€要顧及團隊和自己比賽費用的支出之類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轉職業(yè)之后,一個是水準更高,第二個就是壓力更大。

5. 給現在在高爾夫征途上奔跑的青少年和家長一些建議

這個還真不好說,每一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我們知道的所有打球的家庭背后的那種艱難,作為父母我們也給自己總結過,就是孩子成績不如意的時候肯定是占很大的比例,偶爾打好一場那么就是對你的安慰和回饋。
女兒走到現在,我們體會與感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順其自然。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都是能理解的。在這個打球家庭的圈子里,比較執(zhí)著甚至偏執(zhí)的家長數量很多。
但是呢,一定不要傷害小孩兒對這個運動的喜愛,一定要多多鼓勵。孩子們的喜歡和堅持很重要,我們的鼓勵也很重要,讓小孩兒不要覺得枯燥,導致反抗。

相對而言,我們算是比較放任小孩的那種家長,實際上從女兒14歲開始所有的選擇:參加哪些比賽?讀不讀大學?計劃何時轉職業(yè)?要怎么去做?等;我們都是尊重她的意見。
所以,在管教上相對寬松的話,也是變相的幫助她堅持走下來的原因之一。我們這個家庭,可能在這一點上是比較深的體會。

寫在最后

就像何沐妮父母所說的那樣,以學生運動員的身份體驗到了美國的大學文化特別是體育文化是何沐妮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收獲。所以,如果屏幕前的你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美國大學體育相關信息的話,可以關注或私信聯系我,說不定下一個站在NCAA賽場的就是你哦~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系。